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其中提到,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报告提出,数字中国建设面临着愈发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从外部看,关键核心技术之争加剧数字产业链动荡局势,数字领域标准体系与国际规则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应用持续涌现带来新变革与新影响。从内部看,数字技术创新潜能有待深入挖掘,数字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亟需提升,数字治理体系仍待深度优化。
报告提出,2023年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深入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规模化部署和应用,着力提升IPv6性能和服务能力,推动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统筹布局绿色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深化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深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2024年,中国的小程序游戏市场收入达到3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数据要素的有效流通和价值实现,进而赋能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全球正处于智能化变革的浪潮之中。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角逐科技高地的焦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亟待升级、教育需求多元化,这些社会现实为其发展提供了沃土。从国际看,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抢占人形机器人市场份额,试图主导产业走向;国内政策大力扶持,资本涌入,产学研紧密合作,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科技竞赛悄然展开,它承载着提升生活品质、变革产业结构、彰显科技实力的重任。
202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也就是说,灵活就业人员占到了全国就业人员的27%,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3%。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已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银行领域,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崭露头角,正逐步成为创新业务的得力工具。它既能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为银行带来全新的业务模式。不过,银行在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的道路上,仍面临技术瓶颈、数据隐私保护等诸多难题。接下来,本文将深度剖析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的发展前景、带来的变革,以及应对挑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