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报告显示,美国700多家银行由于资产负债表上存在大量浮亏,正面临“重大的安全和偿付能力”风险,而这些银行报告的损失超过了其资本的50%。美联储指出,加息是造成这些美国银行出现亏损的催化剂。
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相继关闭。这直接导致了其他上市中小银行股价的大幅下跌,再叠加近期以来,美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存款持续流失,市场对美国银行业风险的担忧极速上升。
对比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其风险生成的逻辑以及风险暴露的驱动因素几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类资产更多,所以美联储加息所导致的资产减值能被市场更早地关注到,并演变为储户的挤兑。而第一共和银行资产以信贷为主,其价值的实际变化不容易被市场所观察到,加之硅谷银行事件之后,美联储和财政部介入的流动性救助,多少为其争取了一些时间。但市场大势所趋,终究无力回天。
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是意味着本轮美国银行业动荡告一段落,还是更大危机的序幕?未来还需观察。但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中小银行风险还将进一步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22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货币基金等资产收益率明显走高,且增幅大幅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受其影响,截至2023年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其中部分存款直接流向了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市场,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则转移到经营更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更强的大型银行。根据美联储数据,仅3月份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就下降3000亿美元以上,接近存款总额的2%,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下降来自于中小银行。
为应对存款流失和浮亏资产被迫变卖造成巨额亏损等风险,中小银行不得不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来替代原来成本极低的存款,以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其结果就是负债成本显著上升。由于存量资产大都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形成,收益率整体偏低,负债成本抬升必然会大幅压缩银行的净息差,进而导致部分中小机构陷入经营困境。即使不考虑短期的恐慌性抛售因素,经营困境也足以导致资本市场不断拉低中小银行的估值,增大其资本补充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目前来看,由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中小银行危机可能还远未终结。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在5月,美联储的此轮加息进程即将宣告结束。但停止加息并不意味着风险的缓解: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形成的海量金融资产,在利率持续维持在高位的情况下,价值将面临全面的重估,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对美联储而言,要缓解风险,不光是停止加息,甚或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就要进行反向的降息操作。一边是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一边是中小银行风险越演越烈,加息还是降息?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困扰美联储的两难选择。
事实上,美联储加息从资产端对银行业的冲击不仅限于美国,其他国家(如日本)银行业由于国内贷款需求长期低迷,其持有的证券投资占比很高,且有相当多部门投资于美国债券。也正因为此,硅谷银行破产后,也引发了市场对日本银行业的担心。
(曾刚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