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下称《报告》):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发展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2月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要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4月下旬又召开了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提出了很多数字中国建设的具体措施。
工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2021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2022年相较2021年又同比增长10.3%。这个较高发展速度的重要基础就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上述《报告》也明确指出,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动力。
2022年,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取得积极进展;5G实现了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全面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
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继续发挥数字经济在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作用,关键还在于数字技术领域持续创新。要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优势,更要看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包括一些核心技术现在还存在“卡脖子”的现象。
首先要认识创新的关键点、着力点。
上述《报告》提出,今后要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金融、贸易、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其二是要持续加强各类资金对创新的投入。
“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尤其是对数字领域创新来说,投入巨大,需要各方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5G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全面领先,6G也正在加快研发布局,这都离不开国家的整体投入。同时,市场经营主体也成为投入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同比增长9.1%。
今后,在融资渠道上将会为数字技术创新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当前,在科创板、创业板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数字领域相关企业占比分别接近40%和35%。这些企业的融资将会更多投入到数字技术的创新中去。
其三是数字技术创新必须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
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可以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现在,很多数字技术创新已经在产业领域得到了运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就是其表现形式。但还有许多数字技术创新没有充分“施展拳脚”,比如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价值。
上述《报告》中说,截至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万件。如果这些核心产业发明专利能够更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就一定能激发出强大发展活力。产学研充分融合也是数字经济的魅力所在。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数字技术创新落实到产业才会有数字技术进步更坚实的前进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上述《报告》中说,到2025年,数据要素价值要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要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动力这一关键因素。为此,就要目标明确,加大投入,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并更多以市场驱动形成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合力。
长三角数链基于“1+1+1+X”架构体系,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区块链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1200台专用算力设备组网。
到2027年,在GPU、AI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攻克5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0项重点新产品。
2024年是多年来国债现货市场交易最活跃、长债涨幅最大的一年;30年前的国债现货市场,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50%,两者共同背景是国债供不应求,即所谓的资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