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已到重塑信任的尖峰时刻。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在箱体摇摆中深度考验着投资者信仰。市场用基金发行入冬来形容当下的处境。
伴随着“史上最严”私募新规的正式发布,5月以来仅有2家私募管理人在中基协完成备案登记,截至5月26日私募新产品备案数量不足500只,为近三年来最低;新基金发行也令市场颇感寒风凛冽,截至5月26日,5月新基金共发行81只,发行份额207.47亿份,为八年半以来的月度最低;遭遇冰点的还有股权基金,募资已是PE、VC的首要难题。
市场偏弱行情主要缘于禀赋效应下的情绪表达,目前资本市场最大的敞口风险,是市场弥漫着根深蒂固的损失厌恶。疫情以来,投资者逐渐从不动产永远涨的信仰中清醒过来,将相当比例的储蓄配置到了权益市场,如基金等。
遗憾的是,三年来大量基民被深套,让市场充斥着禀赋效应,即在面对亏损时表现出很强的风险偏好,面对盈利时表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近年来资本市场一旦小有盈利,基金就面临赎回压力导致行情缺乏可持续性;一旦亏损,市场就平静如水,缺乏活力。这也使得任何利好都成为了投资者解套的救赎机会。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弱复苏,这在微观上表现为,上市公司基本面在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存在背离,即许多上市公司不断报喜的净利润,与愈发缺乏可控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其财务报表错综复杂的应收应付账款,给市场展示了许多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乏力,及缺乏现实购买力的纸面财富。
这反映资本市场面临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机,唯有重塑信任机制,资本市场才能真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重塑信任机制应在资产端与资金端同时发力。就资产端,其核心是启动资产负债表修复计划,这需要真正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144家上市公司推出重大重组方案,是去年同期的2.82倍。注册制下,并购重组的活跃,意味着资本市场正在自发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市场加速推进风险资产的价值重估。
如果说资产端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是资本市场在资产端重塑信任机制的核心保障,那么彻底告别融资市和政策市,则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基础性保障。
就资金端,要重塑资本市场信任机制,一是要搭建和完善资产管理人市场建设,二是做好资金端的分层需求管理。资金端是投资者偏好匹配专业资产管理人能力的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可承载能力等,唯有匹配到与其相匹配的资产管理人,才能真正有效降低资金端的变动风险,毕竟投资者频繁的申购赎回,源自于资金端对资产管理人缺乏信任。
资本市场信任机制的重塑,还必须遵循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风险估值定价机制,使资产端与资金端的匹配、资金端与管理人的匹配,具有统一、可量化的市场估值评价机制。
经营活动现金流贴现是衡量任何风险资产质量的一致性标准,上市公司如果无法产生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意味着其本身缺乏造血能力而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夯实基于现金流贴现(DCF)的风险估值模型,是资本市场信任机制重塑的基本保障,掺杂太多与DCF相悖的因素,很容易深度撕裂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资本市场是一个欲取先予的猎鹿博弈场,唯有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基于各美其美的立场,在市场用美人之美的善念酿造美美与共的结果,这样的市场信任机制才能真正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否则资本市场就只是一个非典型的转移支付配置场所。
市场自有其规律,唯有敬畏市场、尊重经济规律,所出政策才真正管用。功利化政策尽管具有扭曲激励的短期绩效,但市场终将对其加以矫正。
持续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建设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要有更严格的监管执法和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这一理念要贯穿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和监管全链条的各个方面。
搞活房地产,拯救的是地方财政和存量居民财富;搞活资本市场,拯救的是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和投资者信心。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来自资本市场的收入占比已经有所上升,2021年达到9%,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突出“六化”努力方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居民财富增长的作用。
信任是市场的立足之基,为各主体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秩序,让各参与者都愿意表达自身真实显示偏好,市场信任机制才能内生,信心才能自发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