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4.4%和52.9%,分别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与1.5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5月录得数据为48.8%,且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2023年3月51.9%、4月49.2%、5月48.8%),体现出我国经济景气水平回落,扩内需仍是经济回升的关键。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加大,内需复苏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故应继续加大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并与4月政治局会议所明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合力,共促经济实现长期平稳复苏与高质量发展。
首先,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的13个分类指数来看,制造业生产端与需求端继续走弱,价格有所回落。具体来看:
1、产需走弱:生产端,5月PMI生产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需求端,5月PMI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制造业产需两端均延续放缓,且需求不足矛盾更加凸显。
2、外需走弱:新出口订单指数是出口的领先指标,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4月的47.6%下降0.4个百分点至47.2%。笔者认为,因西方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年内大概率不会转向,全球经济将陷入新一轮衰退,外需或将持续承压。外需走弱则更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民企投资摆在优先位置;
3、价格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指数与PPI(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方向基本同步,5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5.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3个百分点。价格指数整体有所回落。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中小民营企业复苏仍需政策发力。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0%、47.6%和47.9%,大型企业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但中、小型企业分别比上月下降1.6和1.1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景气度仍弱。
中、小型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型企业PMI环比延续下行,就业压力则会继续加大。从数据来看,5月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48.4%,体现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继续下降。
笔者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函数。只有民营企业信心得到提振,元气实现恢复,经济才能实现内生性复苏。下阶段扩内需政策应将推动民营企业投资为关键着力点。
(张奥平为经观未来研究院院长)
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8.0%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多位专家表示,4月以来外部冲击加大,接下来扩内需或显著加力,新一批增量政策有望出台,大力提振国内消费。货币政策将在二季度渐进走向实质性宽松,配合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