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5月制造业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再度确认经济弱复苏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最近又有呼吁救房市的声音,也有行动。一些地方通过降首付、降利率及规范市场等,积极为房地产营造宽松环境,避免房价大起大落。不过,将救房市等同于救内需,甚至高质量发展等,则于宏观调控逻辑和市场逻辑,都缺乏逻辑自洽。
事实上,当前要提升经济复苏强度,各方都需积极做好告别房地产依赖的准备,以真正打开高质量发展格局之门。
之所以经济出现弱复苏态势,缘于经济体系淤积了大量低效、无效资产,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很难有效改善各类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增量财政金融资源的注入,其效用更多是维护存量风险资产的生存。
PPI的连续负增长显示,目前从基础设施,到要素行业,到资本耐用品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产能过剩(需求收缩),这种需求收缩导致整个经济活动难以有效产生足够自循环的经营现金流,而不得不依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外部现金流输血。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因素就是过高的不动产价格,在抬高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同时,不断压低和侵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性生产要素,房价地价主要是由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值所决定,长时间脱离这一不动产的估值中枢,本质上是一种从实体经济抽血的扭曲操作。
这将使得大量本用于创造价值的资金,变成一种从实体到虚拟的特殊转移支付手段,抬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压低经济增长潜力,并对经济体系中总需求带来紧缩效应。毕竟,通胀也好,高资产价格也罢,本质上具有天然的需求紧缩效应。
显然,救房市表面上看是在盘活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的存量资产,但却是以紧缩新增的流量需求为代价。因为将更多经济社会资源用于房地产领域,将难以有效改善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高企、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等问题,从而使信用创造承压,需求继续收缩,也不利于当前三部门有效修复各自的资产负债表。
当前,中国经济的驱动逻辑已经转向创新驱动、需求拉动轨道。如目前新能源汽车等耐用品、资本品行业对经济的驱动能力,已高于房地产行业。有研究显示,广义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过去20年的10%以上下降到了当下的5%以下,房地产对第二产业的带动性已经减弱。
目前要舒缓经济弱复苏态势,亟须降低整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并适度抬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以激活经济内驱力。这意味着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到了告别房地产依赖的时候了。
各方应积极做好各项风险防护准备,为房地产提供防护型降落伞,以引导不动产价格随行就市,切实有效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改善市场的边际投资收益率递减态势,让TMT、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运行于非价格泡沫的正常市场环境下;同时,通过告别房地产依赖,为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三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提供便利。
当然,这还需要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的基础上,财政政策更多在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防护水平;同时,中央与地方需就存量地方债务问题做好责权利的厘定及分类管理,如在坚持谁的孩子谁抱的原则下,对具有偿付能力的项目,可采取新债换旧债方式,通过拉长债务周期等方式,改善其流动性;对完全缺乏偿付能力的,可采取债务重组,甚至破产重整或清算等方式进行风险缓释。
天地风霜尽,历添新岁月。当前中国经济驱动逻辑已然发生变化,与房地产依赖做一个断然的告别,才能为经济更好地出发打扫干净庭院,不致让经济负重前行。各地都应该做好这样的准备。
2023年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一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项目。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民营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它们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工商联最近发布的民营经济500强榜单清晰地展现了民营企业的强大实力以及它们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这些企业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税收,还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持续扩大。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不断创新,它们在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3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对“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提出众多意见。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不仅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对于依靠外资崛起的深圳来说,这些意见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抓碳中和,可以促进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聚焦数字经济核心关键领域,做好“数字”大文章,协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名副其实的“DIGITAL”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