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晚间,明德生物(002932.SZ)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亿元~1.3亿元,同比下降96.38%-95.29%;扣非净利0.3亿元~0.4亿元,同比降98.91%-98.55%。公告称,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逐渐恢复至常态,防疫检测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公司2023年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
第一财经记者翻阅明德生物过去几年的财报发现,2019年之前,明德生物还是一家年营收1.81亿元的公司,随着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公司的营收和盈利开始起飞。
2020年,明德生物营收暴涨至9.59亿元,净利润达到4.69亿元,而2019年这一数字仅为4153万元,暴增了1029.24%。2021年和2022年,随着疫情的发展,2021年明德生物的净利润增长201.37%,达到14.13亿元,2022年进一步跃升至42.08亿元。
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2月,明德生物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研发成功,并于当年3月12日,通过国家应急审批。三年里,公司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先后在湖北、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等全国30多个省份陆续集采中标或阳光挂网采购。自2020年以来,明德生物累计发货超27亿人份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根据2022年12月全国承担集中隔离点外送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报告,公司生产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在全部实验室的试剂使用量百分率为22.1%。
在2022年总营收105.30亿元的营收中,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67.28亿元,毛利率81.61%;抗原检测试剂盒17.19亿元,毛利率47.89%;这两项总营收达到了84.47亿元,占比超过八成。这也意味着,在2022年,明德生物来自核酸检测以外的营收有20.83亿元,这比2019年的1.81亿元仍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明德生物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称,公司布局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分子诊断、POCT、血气分析等多条业务线,相关产品需求也逐步恢复。根据2023年一季报,明德生物在报告期内营收为3.7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45万元,扣非净利4807万元。
截至7月13日收盘时,明德生物涨1.24%报收25.40元,市值59.06亿元。
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需求,十余家国内体外诊断企业迅速推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但截至目前,尚无一款产品取得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只能在科研或疾控场景下“应急”使用。
纽约市卫生官员表示,此轮疫情与为建筑降温的冷却塔有关。
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该病毒目前正在蔓延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家,并已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出现疫情。
基孔肯雅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至12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