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市场舆情发酵叠加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导致市场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当前,地方债务化解成效初显,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伴随机构改革推进,预计地方债务风险防范或将进一步完善,建议关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政策定调和后续部署。我们认为防风险是政策底线,债务化解需要兼顾金融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或由省级政府进行统筹管理。短期来看,料仍将以债务置换和展期为主,建议关注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长期来看,隐债显性化并未从本质上清偿债务,平台转型、盘活存量或是实质偿还的两大抓手。
▍5月以来地方债务关注度升温,伴随机构改革推进,预计地方债务风险防范或将进一步完善,建议关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政策定调。
近年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下降,加之市场舆情干扰,市场对地方债务风险关注程度明显提升。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或将进一步完善。建议关注2023年第六次金融工作会议,预计政策部署或在会议定调后有序展开。
▍目前,地方债务化解成效初显,正是承前启后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
此前经历的地方债务化解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两轮,具体来看:
1)第一轮(2015-2018年):中央先后于2011年、2013年、2014年对地方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此后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内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全面置换隐债,规模约为12万亿左右。
2)第二轮(2019年-至今):一方面,针对债务风险较大的地区开展“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并开展“全域无隐债试点”。另一方面,通过设定“红橙黄绿灯”债务风险等级评定、规范金融机构放贷等严控隐债增量。
▍防风险是政策底线,债务化解需要兼顾金融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或由省级政府对地方债务进行统筹管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4月底政治局会议均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政策底线。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早已建立,或由省级政府对地方债务进行统筹管理。具体来看:
短期:主流化债模式或仍是债务置换和展期,可以有效化解存量压力和短周期偿付困难。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有望继续推进。根据我们测算,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债务剩余空间共计2.3万亿元。考虑到中央财政通常会再进行限额的回收和二次分配,我们预计债务负担更重的地区仍然有望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
长期:隐债显性化并未从本质上清偿债务,平台转型、盘活存量或是实质偿还的两大抓手。一是加快城投平台转型。城投平台转型或需结合自身优势以及地方产业资源禀赋,主要包括从事基建和土地开发等工作的经营类企业、产业经营类企业、投资类企业三大转型方向,难度依次提高。二是盘活存量资产。预计新一轮国企改革征程即将开启,存量资产盘活是国企进行结构调整与重组的必要环节。地方盘活资产化债意愿较为强烈,主要包括REITs、PPP、产权交易等盘活方式。
▍风险因素:
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信用环境大幅恶化风险。
(杨帆为中信证券政策首席分析师)
专家认为,“土地财政”转型短期仍要加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期看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税基和财政结构。
会议要求,继续做好融资平台债务统计监测,高效支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中国将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
2025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需求侧内需拉动+供给侧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设定了经济增长5%和通胀目标2%的主要量化目标。
四川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1.3万亿元,其中约66%用于民生保障,约18%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约16%用于行政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