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中国外贸总体上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为下一阶段“增量”和“提质”开了一个好头。中国经济虽于疫情放开后迅速转好,但也要看到当前诸多不利外部因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足、订单流失严重等困难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观。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海关总署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16条措施,商务部促进家居消费政策文件也将于近日印发,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对于中国外贸“增量”和“提质”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当前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态势的基础源于我国的供应链体系相对完善,能够全方位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中国制造业拥有超强的生产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难以替代的重要角色。稳固的“三链”增加了大量国内就业、创造了价值增值、激发了创新潜能。我国经济通过不断扩大的国内消费规模、成功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发挥着对世界经济的积极拉动效应。外贸高质量发展正加速引领制造业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发展格局,既有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也进一步增强了提振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为中国外贸提供了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强的完整产业体系,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众多优秀外贸人才红利是助力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生力军;不断推出的政策措施,不仅促进了转型升级,还拓宽了国际市场空间,正逐步推动我国外贸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快速前进。所以,中国外贸继续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仍然明显。
中国外贸“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空间巨大。
量的增长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对商品的品牌、品质、体验、服务等细微的个性化、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优质进口消费品、进口服务的需求空间显著提升;随着制造业迅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满足国内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对欧美等国的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等优质海外装备的需求巨大。
质的提升方面,我国出口货物贸易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附加值不断攀升,市场认可度日益增加,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使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服务贸易规模从小到大,线上线下空间均在增大,既提高了服务贸易的质量,又增加了服务贸易的效率与收益,在拓宽服务贸易出口渠道的同时,创造了服务贸易的新收入来源。
今后中国外贸要坚持“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才能最大程度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发展。通过扩大“量的增长”,在国际循环中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与激励自主创新并举,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稳定性与竞争力;通过扩大“质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动力保障,在国内循环中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和增强我国已具备的产业比较优势地位。我们要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国际保持最优化联通,实现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效益最大化与效率最优化态势,进一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补促进的外贸新发展格局。
今年我国外贸开局虽稳,但受外需疲软、俄乌冲突、全球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等的羁绊,外贸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面临众多困难与挑战。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实施,中国—东盟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既为中国外贸增添了发展新空间,又为中国外贸及时注入了新动能。十年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现已在全球勾画出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发展的最美风景。现今,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外贸高质量发展正基于此加速释放潜力。而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吸引更多国家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盛宴,抢抓中国外贸“增量”和“提质”发展的新机遇正当时。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员)
展望下半年,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出口不确定性,以及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宏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加快财政支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并期待在稳定股市、楼市、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出台更多增量政策。
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或将不再仅仅凭借其体量规模赢得全球关注,也将凭借这些难以复制的稀缺属性,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塑中的关键支点。
中拉经贸合作方兴未艾,钱凯港的兴起,正成为秘鲁经济、拉美经济和对华经贸增长新引擎。
可以将未来的投资部分导向“消费端”。面向消费端的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市场活力,是打通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
“空中丝路”、港口货运、中欧班列、陆路运输,在促进和保障“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