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6日,作为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七十周年重要活动之一,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3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同一个地球,明日可持续”,旨在探讨建筑设计如何满足未来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博览会分为四大板块:“明日世界”“明日场所”“明日知材”和“明日之界”,同期举办了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BCC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和近30场主题建筑师沙龙。同一时间,国家会展中心还举办了RealTech国际未来地产博览会、FBC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和R&W中国建筑屋面与防水展。几大展会形成产业链联动效应,深入展示从设计到建造到运营的建筑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与运用,以设计为驱动贯穿产业,促进行业发展。
博览会展览专区“科技助力冬奥建筑之美”,展示了北京冬奥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赛后利用,介绍全生命周期环节中,如何融入先进科学技术,规划设计冬奥场馆。
“当代中国城市与建筑实践”特展展示三个最新案例,包括上海奉贤浦南运河研究与设计、四川成都环城生态区实践与探索、动物园理想家·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其中,上海奉贤浦南运河研究与设计项目,于2021年初由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合作发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致正建筑工作室合伙人张斌统筹,国内外十余家顶尖、新锐建筑设计团队参与。浦南运河是建国后开挖的人工河道,是上海南部主要的东西向水道,与相邻河道形成贯穿奉贤全境的“十字水街”。设计团队联合研究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对沿线渡口、河流交叉点等交通要道,设计了一连串的点位,共计22处。
“中国与世界”主题展区,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旨在介绍城市更新成果的几个展区,包括“未来街景重构展区”“商业建筑主题展区”“触发主题展区”,分别从智慧城市、商业地标设计、建筑的社会影响等角度,介绍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研究和社会影响。
在“走向平衡——形质合一”主题展区中,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展示了依据平衡建筑理论框架进行建筑设计的成果,现场展出了数十个已建成建筑的模型和设计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浙大设计院品牌部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设计院负责设计的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多达十余处。现场展示了杭州富阳银湖体育中心、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等项目的详细信息。
“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特展区,位于博览会展场的中心地带,吸引了较多的参观者。展区与5家新锐建筑师事务所和5家业内先锋材料企业合作,以不锈钢、玻璃、陶砖、竹材和膜材五种材料为主材,围绕着“庇所”主题,共创5个独具风格的空间装置,呈现不同情景和体验。参展代表纷纷进入作品内部体验,了解材料应用情况。
迪拜一直靠虚拟的钱的流动来生存,而它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造将虚拟变为实体。在这里,建造是一则传说,是身份的源泉,是它本身的目的。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来到上海,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