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其中,MLF利率下调15个bp至2.50%;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bp至1.80%。
由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在MLF操作基础上形成,即“LPR=MLF利率(政策利率)+商业银行加点”。笔者预计,此次MLF利率调降后,本月LPR也将随之调降,2023年将迎来第二次LPR降息(第一次为2023年6月20日,分别调降1年期与5年期LPR10bp)。
此外,因本月MLF利率大幅下调15个bp,本月LPR调降幅度也将大于6月LPR调降幅度,预计调降1年期LPR15bp,5年期LPR调降幅度或更大。
时隔两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调降MLF利率(政策利率),其原因是当前经济运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其中主要内需不足,私人部门难以实现内生性复苏,即民企投资、居民消费修复受阻。
笔者认为,内需中,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函数。扩内需的关键应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预期转强。
2023年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笔者认为,相比于聚焦中长期结构目标以及战略目标的跨周期调节,政治局会议强调的逆周期调节则注重于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等目标。
故在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前,应持续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降准、降息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做强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私人部门有效需求恢复,预期转强,从而助推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
(张奥平系知名经济学家、经观未来研究院院长)
美国总统特朗普17日再度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施压,要求美联储立即降息。
此轮降息主要落在3年期和5年期中长期定期存款上。
25日,央行并未披露MLF具体操作情况,同时在公告逆回购操作情况时,首次披露投标量情况。
特朗普当天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美联储最好还是降息,因为美国关税影响开始逐渐渗透到经济中。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计划放缓缩表,市场反应积极,但经济预测显示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下调,鲍威尔强调以“不变”应变政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