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四期Z世代的故事。准确地说,这是一群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人工智能年轻一代“战斗力天花板”的Z世代的故事。
杨幻睿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运行效率和鲁棒性;
滕佳烨,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网络泛化理论,以及统计理论与机器学习的结合;
解佳豪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Lab,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监督学习;
秦浩桐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CVL,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网络模型压缩,模型量化和二值化。
左一 孙睿淇,第一财经主持人
左二 杨幻睿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后研究员
左三 滕佳烨,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
左四:解佳豪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Lab
左五:秦浩桐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CVL
就在不久前,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大会上的一次采访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我们想在展会的现场邀请“70后”、“80后”、“90后”这三个年龄段的嘉宾做一次随机的采访,请他们聊聊各自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找到“90后”的采访对象并没有费什么功夫;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世博展览中心和张江分会场如此众多的参展人员和观众中,想找到“70后”、“80后”竟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奔走一天后,大家在心里大致估算了一下,在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参与者中,“90前”VS “90后”的比例大概是1:9,所有小编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领域里,“后浪”们真的C位出道了。
作为专门聚焦年轻科创群体的融媒体产品,《科创Z世代》自然不会错过这些走上时代C位的Z世代们,我们把参加今年人工智能大会的其中四位AI“神童”请进了演播室,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看到这四位嘉宾的履历,我们最大的感慨就是AI Z世代们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在这四位“95后”中,滕佳烨在本科期间就获奖无数,保送成为清华直博生。秦浩桐大学里发表过顶刊论文20篇,成果受邀集成百度飞桨、亚马逊DGL,落地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杨幻睿14岁进入清华大学,22岁博士毕业。解佳豪曾经获得过Facebook 自监督学习挑战赛全部四个赛道的冠军。他们的经历无论哪一位都非常“惊艳”。
我们曾经看到过一组统计数据,我国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年轻化特点和趋势非常明显。而通过对近10年AI类人才大数据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人才年龄结构的变化尤其明显,年轻化趋势加速。从研究方向上来看,Z世代通常在多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既是AI+X领域的全新学术人才,也是产业升级、产业应用的核心驱动力。应该说,这四位Z世代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
“天才”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每当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困难或者麻烦的时候,就经常会羡慕“天才”,觉得他们天生就是赢家,人生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一帆风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滕佳烨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博士不太一样,他非常开朗、活跃。即便如此,他还是坦然地承认读博是件很难的事情,科研很苦,压力很大。他的研究方向偏理论更多,当遇到那种无法论证的难题时,是没有任何人能提供帮助的。都说走上顶峰的人是孤独的,在那些无助的时刻,他都会去清华园的荷塘遛弯儿,仿佛只有在那里心情才能放松下来,才会有可能找到灵感和突破。
和滕佳烨不同,解佳豪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和问题正面“死磕”--动手实践。解佳豪的研究方向非常新,也很冷门。在他进入自监督这个领域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宏观的方法和开源代码,他也同样陷入了似乎无解的困惑和迷茫。没有方法和代码,那就自己创建一个。几个月的时间,踩了无数的坑,终于自监督学习的大门开始向他敞开了。自己淋过雨的人,更会知道为别人撑伞的重要,在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后,解佳豪将代码库开源出来贡献给了整个社区。而他的倔强坚持,也让他等来了自己研究方向的“太阳耀斑”,自监督学习现在被认为对于实现人类水平的智能至关重要,可能使AI产生类人的推理能力。解佳豪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困难,困难有时候就是机遇,坚持下去,钥匙就在阳光里。
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AI的Z世代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这棵树的生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特别是最近十年,因为数据、算法、算力研究应用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枝干也越来越繁茂,各种新兴的技术和应用蓬勃而起,那么未来这棵树还会朝哪里生长,长成什么样子?当接力棒交给Z世代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培育这棵大树呢?
滕佳烨和解佳豪都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更多模式的交互和更多学科的交叉。而杨幻睿的思考角度更加宏观,他认为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足够多足够细,要找到未来生长的无人区很难,但是对于他来说,他还是想引领研究再往前走一步,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而不只是把技术落地应用。秦浩桐则看到了更多的机会、空白和未知,在他眼里人工智能领域也可能处处都是无人区,还是要沿着坚持的方向、擅长的方向去探索,最终一定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有人说,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人类。今天,当Z世代开始接力浇灌人工智能这棵参天大树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新世界。
四位AI Z世代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从跟他们的交流中,我们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Z世代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他们的活力、自省、坚韧,也许不止会为AI领域,还可能会为整个科技圈带来惊喜。
那把开启未来的钥匙就在Z世代的阳光里。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戴瑾
撰 稿:戴瑾
编 辑:秦妮
摄 像:陈平 杨立培 石留骏 顾伽奇
机构指出,流动性宽松或难持续,6月下旬开始逐步进入半年度资金考核,场内流动性波动偏弱。存量资金可能持续聚焦行。
证监会: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创新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
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等融资,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领域存量资产。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IPO活动整体于低位徘徊的同时,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IPO筹资额在全球中占比上升至33%。其中香港IPO活动表现抢眼,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