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厂三代”要给工厂换“脑”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5-06-30 12:26:26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龚超慧: 给工厂装上“最强大脑”丨科创Z世代

对很多人来说,童年就是在公园、游乐场、田野中无忧无虑地奔跑。但对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他最熟悉的“游乐场”却是工厂的车间和仓库。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跟着母亲去工厂“上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无数次目睹了母亲加班熬夜地核对单据、十万火急地协调物料。在这份独特的成长环境中,他看到了最原始的工业图景,也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工厂运行中那些令人疲惫的低效管理——耗时耗力的生产流程安排、永远在“救火”的供应链衔接、堆积如山的库存压力。这些童年记忆里刻下的“痛点”,像一颗种子悄然埋下,最终催生了他为工厂锻造一颗“最强大脑”的梦想。

龚超慧,上海宾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要给工厂装上“超级大脑”,让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满足个性化配置。

 

从仓库困惑到大学课堂:寻找效率的答案

龚超慧出生在一个制造业之家,爷爷开了一家机械零部件加工厂,母亲在厂里负责仓库管理。从小在仓库长大的他,对工厂的运作既熟悉又充满疑惑。熟悉的是整个工厂的操作流程,疑惑的是为什么母亲每天都要不停地跟人沟通、不停地做表格、不停地加班,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帮母亲完成工作吗?

Z星探: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做这件事?第一次萌芽是什么时候?

龚超慧:可能萌芽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是一个“厂二代”,我可以算是一个“厂三代”。我母亲原本就是在我父亲的工厂里面管仓库管物资的,所以我从小就是在仓库中耳濡目染,看着工人每天领料,看着我母亲去记录所有出入库的数据,定期要去进行采购,有的时候缺料了,十万火急被别人追,每天下班还特别晚,要盘点仓库里面剩余的物资是不是有出入,是不是有变化。当时我就不理解这些工作是为了什么,慢慢地随着学习了工业工程的知识,就理解了这其实是为了保证高效率的生产,防止缺料,进而能够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是确保我们的经营效益和成本核算所必要的工作。因为当时没有技术手段,只能通过母亲这样人工的方式去做,但我一直认为肯定有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算法能够比人做得更好。

对制造业天然的亲近和熟悉让龚超慧在高考时选择了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期间,他学习的内容全部都是机械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但是这些理论知识是静态的,而工厂是动态的。那时的他就开始意识到,传统工业需要与新技术结合。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转向了人工智能领域,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在匹兹堡这座曾经的“钢铁之城”,他看到了工业与科技的融合,机器人技术被用于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算法开始替代了部分人工决策。这让他更加坚信,工业的未来在于数据与智能的深度结合。

 

从齿轮到代码:一场跨越学科的“底层对话”

从机械工程到人工智能,龚超慧的转型看似跨度巨大,但他认为两者底层逻辑高度相通。他认为机械的冰冷现实美学与算法的抽象之美,本质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映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期间,他专注于机器人学与智能制造的结合,而一次与富士康的产学研合作更是让他意识到,产业中存在很多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一些在研究领域成熟的算法,已经可以很好地被运用去解决这些问题了。

Z星探:你觉得机械给你的吸引力和算法给你的吸引力有什么不一样?
    龚超慧:我觉得它们的共性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如果我们表面来看机械的东西,它是一个实物化的设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觉、通过常识去进行设计,但真正良好的设计也是要利用很多底层的数学原理、动力学的知识、材料学的知识、结构学的知识去做的,最后也会有一个深度的抽象和沉淀。这时候其实就跟计算机科学、跟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底层的逻辑是高度相似的,一旦到技术底层它有很强的共性。像图灵,他造的计算机其实有大量的机械齿轮,通过机械式的运动去模拟所有抽象的数学逻辑,最终能够用机械去实现数学运算。后来因为电子管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电子技术去模拟很多的数学运算,所以当任何的一个工程学科到了原理级,其实它的共性是很强的,并且都有很多美妙的科学规律和自然知识在里面。

在龚超慧博士后进站期间,他看到很多学术圈的大咖都开始往工业界转移,他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已经先在工业界产生,而不是在学术界。科学家们通过与产业界的结合,将一些先进技术进行了落地,比如无人驾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等。这种趋势让龚超慧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时间节点,是能够把技术推向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期。于是,在2017年,他与几名联合创始人一起在匹兹堡创立了宾通智能(BITO),名字取自“比特(Bit)”与“原子(Atom)”,寓意着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他还特意给我们解释了公司Logo为什么采用黑金配色,因为黑色象征工业底蕴,金色代表科技活力。

 

打造工厂的“双商大脑”:智商在线,情商更要高

龚超慧将宾通智能的核心产品定义为工厂“超级大脑”,一个通过数据感知、深度计算和智能决策优化生产流程的系统。与传统工业软件不同,它强调“数据价值挖掘”与“端到端决策”。过去工厂需要数百人制定生产计划,现在只需输入数据,系统几秒就能生成方案。

Z星探:你的工厂“超级大脑”它具备哪些功能?

龚超慧:第一,它具备数据感知和发现的能力,一个能聆听外部声音的大脑才是一个聪明的大脑。它还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有深度的工业知识,知道复杂的运营过程、生产方式、工艺的要求,同时又能够基于全面的数据做出复杂的推理和大规模的运算,最终给出精准的决策去指导生产,这就是一个智慧大脑的形态。

Z星探:如果像人一样,它是不是综合素质比较强的,比方说它的智商也在线,情商也在线。

龚超慧:是这样的,工厂大脑它不光智商要高,能够处理复杂的逻辑,能够高速地运算,它的情商也一定要高,能够去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知道各类变化的因素,可以去响应市场需求。这样一个“双商在线”的大脑才是一个真正智慧的大脑。

龚超慧说,他的“超级大脑”尤其适用于汽车、电子等复杂制造业。以飞机制造为例,一架客机涉及数百万个零部件,传统人工管理需协调上千家供应商,“超级大脑”通过充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制造流程全部组织和协调在一起,还能预判潜在风险并提前调整计划。这样的“超级大脑”也并不是要彻底取代人,而是将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从实践中来,到智能中去,工厂“自动贩售机”已经离我们不远

龚超慧坚信,技术创业必须深入一线。在办公室想当然地做设计,到现场可能就完全行不通。要能够听到市场的声音、客户的声音,了解真正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样的,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深度地理解问题的根本源头,再用科技的手段去最有效率地解决问题。所以创业这些年,从半导体晶圆厂到化工厂,甚至电镀小作坊,龚超慧走访了大大小小几百家工厂。

龚超慧:我们也犯过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说像我们跑去客户的现场给他安装实施机器人的时候,发现客户的货物大小,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充分的评估,导致在有些场景机器人就用不了。当我们真设身处地实际去看应用场景,我们就知道我们要考虑有一些货物的高度,必须是测量准确的,它下面有没有带着一个托盘导致它高度的变化,都必须很务实、很具体、很严谨地去把它考量到,这个时候技术落地就更扎实,而且能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Z星探:你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最大的能力是什么?

龚超慧:跟客户共情,能够去理解客户想表达什么,甚至是能够去想象自己是客户,怎么用这个产品,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苛刻,自然客户就不会对我们那么苛刻了,所以我觉得共情的能力非常重要,换位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抱着一个学者心态和技术创业者的心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我们就听不见这样的一个反馈,不能理解对方的视角,我们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产品。

对于未来工厂的样子,龚超慧更是充满期待,他认为工厂有一天会像“自动贩售机”一样高度集成,由“超级大脑”统一调度,按需生产,并直送消费者。未来买衣服可能像点外卖一样简单,用户通过APP输入需求,AI设计并生成样式,楼下的小型智能工厂即时裁剪缝制,第二天即可取货。这种模式已经在汽车行业初现端倪,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工厂进入新的制造时代。

Z星探:智商情商都拉满的工厂,离我们还有多远?

龚超慧:其实有一些已经在我们身边了,因为像传统的,比如汽车产业,以前我们都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个性化选配、个性化程度比越来越高,当我们在线下单的时候,这些订单就已经实时地传到工厂,开始做生产指令的编排了。所以一部分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在接下去3~5年的时间内,更多的行业会有这样的底层模式的变化,能够更加精细地更个性化地为市场提供服务。

 

龚超慧一直跟我们强调,技术只是工具,最终目标是让制造业回归高效、灵活、可持续的本质。中国制造业需要一场潜移默化的革命,而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中间贡献一份力量。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戴瑾

采访人:辛梓

撰   稿:戴瑾

编   辑:秦妮

摄   像:沈赐韵 杨立培 崔晓晟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