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狂人”王志文:演坏人更好玩,更有作为,也更有快感

第一财经 2023-08-23 09:46:37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近日,一场围绕王志文影视形象展开的讨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开。一千名观众将讲座现场挤得满满当当,走道上站着许多慕名而来的人。

“王志文这段11分钟的台词,被认为是台词中的教科书。”在B站,一段出自2001年电视剧《黑冰》的视频,得到近百万播放量。

王志文饰演游走于黑白之间的高智商罪犯郭小鹏,这是他在剧中最后的独白。这位演员展现出优秀的台词表演功底,将一位走到人生尽头、几近癫狂的毒枭的内心层层剥开,这段富于感染力的独角戏,被今天的年轻观众反复品味。郭小鹏之外,他饰演的其他经典角色比如《天道》中的商业奇才丁元英,也在视频网站中享受着S+级别大剧主角的热度,尽管这些剧集已经问世多年。

近日,一场围绕王志文影视形象展开的讨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展开。一千名观众将讲座现场挤得满满当当,走道上站着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从现场的观众构成来看,王志文的影迷几乎覆盖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性别比例也较均衡。

一方面,这与王志文持续耕耘的演艺事业有关,34岁即拿下金鹰、飞天、白玉兰三项电视剧大奖,是最年轻的大满贯获得者,迄今出演了上百部影视作品;另一方面,也和他独具一格的荧屏形象有关,30年前,他是《过把瘾》中的另类情圣,风靡大江南北,30年后,他化身《叛逆者》里的顶级卧底,依然是锁定观众视线的焦点。

这场近3个小时的论坛被命名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狂人’”。现场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王志文与法国新浪潮影星让-保罗·贝尔蒙多在形象上有相似性,后者代表作之一是《狂人皮埃罗》。

回溯王志文的演艺生涯,他塑造过诸多堪称“狂人”的形象。在《我爱我家》中,他客串过一位身穿皮夹克、说话无厘头的古怪青年。在《荆轲刺秦王》中,他饰演的嫪毐也是一个癫狂人物。王志文通过独具风格的演绎,让这些神经质的角色变得合理和现实。

在学者毛尖看来,“狂人”是王志文本人精神气质的一种表达。“这种形象一般是时代精神达到一个峰值,美学发生转换时在一个演员身上的赋形。这种形象是一种政治形象,也是一种经济形象,是一种美学形象,一种上下层建筑沟通时的文化形象。”

在回应一位观众提出的何谓这个时代的“狂人”时,王志文答道:“我们力争去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但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在一个没法回避的环境当中,去求索那一份自由,我认为就是狂人。”

90年代的另类情圣

王志文30多年的演艺生涯,也是中国社会剧变的30年。不同年代的影视剧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思潮,而少有演员如王志文一般,能够自如地穿梭其中,吸引不同时代的观众。他是情人也是书生,演过刑警也演过毒枭,他塑造的多变复杂的人物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1991年,王志文凭借《南行记》中的表演崭露头角。1993年《过把瘾》的热播促成了王志文、江珊这对国民CP鼻祖。在这部改编自王朔小说的都市爱情剧里,很多年轻男女找到了与之共鸣的情感体验。当时不到30岁的王志文以“非主流英俊”的形象登场,在港台明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追星选择,凭借特殊的气质和魅力,成为初代“顶流”。随后,他在娄烨执导的《周末情人》里饰演不羁的摇滚青年,在《东边日出西边雨》里出演留长发、开吉普的艺术家。作为歌手和唱作人,他还推出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唱片。这些影视作品和歌曲,都折射着上世纪90年代爱情观的演变。

在学者朱康看来,如果说80年代的小说和影视给观众提供的爱情经典形象都是“浪漫爱”,即一对一的忠诚,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爱情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所谓永恒的情感。90年代的爱情,一方面是自我的疏离,另一方面是情侣间的替补,“80年代的浪漫爱在90年代解体,爱情变成了替补之爱”。

王志文和江珊在《过把瘾》中塑造的方言和杜梅,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情感困惑。王志文在90年代出演的与情感有关的影视剧中,也都展现了情感关系的变化。朱康说:“自我疏离的人最终在爱情里体验到多样的可能,也面对着情感不确定的新风险。”

情感剧之外,王志文在谍战剧、刑侦剧中也塑造了诸多经典人物,比如被观众奉为经典的《无悔追踪》里,他饰演了一个潜伏大陆数十年的特务冯静波。这部电视剧用18集讲述了一个跨越40年的故事,刘佩琦饰演的警察肖大力追踪特务冯静波,结果自己在特殊时期被阴差阳错打成特务,而冯静波则几十年如一日努力包装自己,甚至数次当上了令人钦佩的模范。

影评人丁雄飞认为,该剧近乎传奇的情节设定,把几代人的坎坷和对手、亲人、朋友、同事、邻里的复杂关系,以及北京的人文景观、时代沧桑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据说导演尹力看中王志文,是因为他在《南行记》《风雨故园》里扮演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形象确实是王志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冯静波也为他后来的相关角色定下了基调。”

知识分子成为王志文身上挥之不去的一种气质,弥漫在他所演绎的各种人物和人设之中。纪录片导演周轶君认为,知识分子是王志文影视形象的底色,他带着这样的底色进入了内战、谍战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不过,在有观众问到他是否自认为是“知识分子”时,王志文坦言:“我讨厌做知识分子,我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演员就蛮好。”

背词是演员的本分

交流间不时蹦出两句上海话,让人意识到,在《皇城根儿》《过把瘾》等诸多京味十足的影视剧中担任主角的王志文,实际上是地道的上海人。

成长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电影、电视、文学、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蓬勃的文艺形式感染了这位上海青年。“那时候我十三四岁,看电视里播放一些文艺节目,几个老艺术家演滑稽戏,大家看着特别开心,我觉得这些人了不起,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从那个时候起,他萌生了做文艺工作的愿望,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18岁那年,王志文被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录取,在两所院校中选择了前者,去了北京。“这是很特殊的选择。所以我也特别感激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人,在我的选择上从来不会有任何阻碍,所以各位如果有孩子的话,也是给点过来人的经历,让他去选择他的去处,尊重他的选择,这样的话一定会给他很好的滋养。”

关于类似“台词天花板”这样的头衔,王志文觉得,他只是尽可能把自己的那点事做好,对得住工作。“比如说背词,这都是做演员的本职工作,就尽量把背和诵这两件事做得有点进步,让自己如意,让听者悦耳。如果懈怠了自己的那部分能力,那就换职业,不做这份工作。”

对谈中,王志文谈到影视创作是集体的劳作,他特别提及《黑冰》的编剧、已故作家钟道新的付出,“他是我非常敬重的、非常杰出的作家,我们决定要拍这部剧的时候,钟先生来帮助我们把剧本做得更有意思,他对《黑冰》在剧作上的帮助和付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难忘。观众们可能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大部分可能就是了解剧中人或者导演,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他有很多的好作品。”

在好人与坏人之间,王志文如今更倾向于饰演所谓的“坏人”:“演员和其他的标准不一样,我当然希望饰演有空间的这类角色,现在的好人被塑造成了非常单一的人,所以如果让我来选,只能二选一,从专业角度来说,演坏人更好玩,更有作为,也更有快感。”

王志文也坦言,拍电影电视是一个集体劳作,每天要面对几百个人,现在有很多工作人员的职业程度“不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更好的工作态度、能力和秩序。大家在一起工作,其实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对于数十年坚持在一个行当中持续耕耘,王志文如此回应他的选择:“将近40年的时间,鄙人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为的就是可以让遗憾变得少一些,当你专注一件事情,去享受,去不断感受、拓展,就不会感到迷茫。”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