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型企业家五张“怪面孔”速写

第一财经 2023-08-29 20:55:54 听新闻

作者:杨丽莎 ▪ 綦晓光    责编:任绍敏

在这些“怪异”底色下,敢于标新立异、独创从无到有、无惧特立独行,正是一切创新型企业家的基本性格表征。

企业家精神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具象到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家身上,时常会出现外观不一、各具特色的面孔。在常人眼中,这些面孔有时会稍显“怪异”。但在这些“怪异”底色下,敢于标新立异、独创从无到有、无惧特立独行,正是一切创新型企业家的基本性格表征。

从2022年夏季开始,本研究院启动了长三角创新型企业家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在一年内走访了一大批长三角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与企业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议题涉及企业创新、资源整合、政策环境、技术成熟度、市场容量和消费接受度等多方面,并有侧重地对创新型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田野深描的手段,试图构建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品质、性格特征主题词及测评量表,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域内企业的长期创新探索。本文将选取部分采访片段,与读者分享。

除了梦想还有什么

已届花甲之年的H君,在同僚眼中天赋平平、学历一般,运气却特别好。他执掌的这个创新型企业,完全是一个造梦者逐梦,并且最终圆梦的范本。

十年前,H君原供职的机构收购了现在的这家企业,当时资方的主要理由是,拟进行一番产业多元化的战略部署,选择一个规模不大、无债不富、技术特征鲜明的初创型企业,为集团抢滩未来市场下一步先手棋。H君调岗履职后,本可以按部就班、循例办公,混到平稳退休。但心中有梦的他,总想有一番作为。

缘起二十年前,H君去欧洲参加电子产品博览会,一眼看中了一款极具市场价值的大众消费品,当时,他代表公司屡次与技术持有方商谈合作,但毫无进展,最终只能作罢。光阴如梭,那家欧洲企业的产品,二十年来市场销售状况一直不错,但在技术升级和功能改进上却鲜有创新,仅对外部造型等稍作了调整。H君了解这一情况后,随即萌发了实现技术迭代、赶超此款产品的想法。于是,他带领团队访科研院所,查专利资料,对这款欧洲产品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不久之后,一个全新的研发构想应运而生:利用自己挂帅的这家初创型公司的独创技术,对市场现有产品进行核心功能的再定位和形态重构,此举成功占夺并最终替代了那家欧洲公司产品在华市场份额。

H君的团队伙伴提及这段经历,都调侃说这是一场逐梦者的创新。来自市场的信号是,新产品与欧洲原有产品在功能上跨度明显,二者在底层技术逻辑上存在代际差距,中方胜出毫无悬念。对此,H君却说,敢于做梦的创新者才有生机,才有希望,恰巧,我们还有硬核技术给梦想插上了翅膀。

先行未必真上游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中,“力争上游,亚军等于失败”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可是,五光十色的商业消费市场,你追我赶的竞争性创新环境,却一次次地证明,概念化地制定企业创新的路线图,往往难以复刻他人的成功。

L先生是一家成熟的创新型企业的管理者。回望近十年来他主持的新品研发及占领市场的过程,L先生感慨万千:“对于体量和规模有限、实力居中的创新型企业来说,技术构想可以超前,但产品的研发节奏,以及推向市场的时机却大有学问。身边不乏有一些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都很突出的团队,如今却已退隐江湖。这些企业的败北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大都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中早阶段,做了市场成长的铺路石。”

L先生描述的此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特有的情形,本研究院将其概括为“先行者阻力”。L先生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也在长三角其他地区得到了印证。

位于上海浦东地区的一家创新型企业,在产品研发推广中与“先行者阻力”相遇,公司管理层反复权衡后,一致决定以静制动,停下来等一等。此种主动选择创新活动采取战略性停滞的策略,反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当大量同质创新竞品的市场热潮快速消退后,公司详细分析了前一阶段几款热销产品的优劣,依据功能的新颖性、丰富性和适用性,对系列产品划分功能梯度,分层次制定价格,以便推向不同的消费群体,这种商业策略在实践中收到了市场的正向反馈。

不盲从经验,笃信直觉

W女士是一名海归创业者,她领导的团队主攻工业产品设计。在其入驻的科技产业园里,她很少参与园区组织的各类创业辅导、创业者经验分享沙龙等活动,也不鼓励团队的主要成员参与这类活动,因此被园区里的左邻右舍调侃,这是一支孤傲不合群的创业团队。不过当W女士带领本院课题组走进她引以骄傲的产品展示空间,展示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妙绝伦的设计构思时,大家心中瞬间有了答案。

W女士与研究者分享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对设计师而言,雷同和模仿是最大的敌人。陷进别人的套路而不自知,是一个创新者的悲哀。经验分享会、业界交流会、导师辅导,很容易形成无意识的模式概念灌注。我的信条是,不盲从于经验,跟着直觉闯出一片新天地。”那么在创新语境下,灵感和直觉如何培养呢?课题组提出了这一疑问,W女士浅浅一笑,脱口而出:“走向生活。”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怎样从日常中汲取灵感,又如何让产品走向生活,可举的例子很多,答案也不尽相同。

数年以前,W女士曾应邀为某国际知名瓷器制造商解决一个生产难题。企业的客户服务部门反馈,一些大型餐饮企业用户,普遍认为用新模具生产的产品,在消毒存放过程中,叠放高度的稳定性远弱于老款产品,造成了消毒柜使用效率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存放空间利用率的降低。为此,厂方向设计师提出,能否用设计创新的方式,来优化产品的使用体验。W女士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在生产制造现场调查,在物流仓储装卸现场比较,在终端大客户的使用场景中体验,终于找到答案。

原来,公司为降低产品在运输环节的破损率,提升包装耗材的使用效率,对产品模具做出了设计改良,虽看似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难题,却不料无形之中将新的问题转嫁给了用户。为此,W女士提出了两全的解决方案:其一,继续采用老模具的形制生产商品,杜绝用户端产生的弊病。其二,转移创新聚焦点,改变产品外包装的箱体形状,并内置环保经济型填充材料。此方法一经施行,效果立竿见影。

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在企业创新和产品创造的全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家经常会面临一种悖论的选择,即无畏向前一步,无奈退后两步。当创新者长期关注于某一项技术、某一类产品、某一款造型时,极有可能在某一刻产生顿悟,或称之为灵感时刻。创新者在进行创新构思时,唯有精准把握材料的功能性选择,在内涵的品质升华与造型的先锋实验中,审慎寻找产品的实用性表达,巧妙地将视觉美与便利性融为一体,才具备了开辟新局的能力。

以用户为中心的“偏执狂”

Y君是一位从小渔村走向大都市的明星企业家,至今对少年时代跟着父兄在海上讨生活的经历记忆犹新,以至于做出重大决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说出那句口头禅:“大风大浪里要听老大的。”

三十年前,他从为大工厂生产小配件开始创业,不管微利薄利,有单就接。Y君事业的真正发迹则源于二十多年前广交会上的一次“邂逅”。在露营产品展区,Y君与某大公司主持研发新一代储能产品的工程师相识,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对于产品的继续创新,Y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产品应更聚焦于新场景功能的拓展。这位工程师表示赞同,“你的设想很好,但不经济,打开市场有难度。”但Y君认为,“在新品开发中,正确的事,不一定是大家都赞成的事,成功的产品,很多在最初也并不被看好。我生产的配件,如果一直按图索骥,就永远只能是个小小作坊。”

在随后的岁月里,Y君以重金将这位工程师延聘至江浙,为其主持新一代多功能户外移动式储能设备的研发。其间,为选用太阳能、机械能还是锂电池储能,Y君与工程师发生了多次激烈争论。在技术路线上,究竟是择其一、择其二,还是全组合运用,工程师的观点是,依据现阶段目标市场的使用习惯,择其二组合的产品接受度较高,技术的实现度也在能力范围之内,而择其三组合,就会发生技术路线的相互排斥。从实施双碳战略的角度来观察,三合一的产品也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益。

对此,Y君理由充足:研发活动必须以消费者的接受度为立足点,侧重考量这一因素,应该同时推出两款产品,一款为纯清洁能源产品,另一款是时下大众接受度高的锂电池储能产品,这样可以保证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和企业携手过渡到新产品运用场景中,而当未来技术主流发生改变时,只要调整相应产线,淘汰过时产品,把资源转向新方向即可。两款产品的同时推出,还能保有足够的市场份额,避免消费者因企业急速转舵而产生忠诚度摇摆。

最近几年,Y君公司业绩一直稳居市场前列,这无疑是“偏执”于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策略的一次成功诠释。

看大做小的创新匠人

D先生在食品行业深耕三十年,被业界称为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在同行眼中,他的创新产品总是独具慧眼,与传统产品的续接特别平顺。D先生说:“我的拿手戏就是将自己最熟悉的技艺,或跨界组合,或用新原料进行重构,像匠人那样执着,力争将用户的消费需求做最本质化的呈现。一言以蔽之,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D先生的助手介绍,公司近五年来,先后将山药、藜麦、奇亚籽、莲藕等非传统原料,引入系列休闲产品的生产中。D先生主导参与了所有新品的研发,他特别注意把控口感和咀嚼强度的平衡,调适原料形态与工艺产线的匹配,排除因多元化食物搭配产生的潜在致敏因素。实践证明,看大做小的创新基调的确为企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直以来,D先生有个愿望,希望本地新鲜的原材料能物尽其用,让产品开发和创新更直接地惠及当地民众。然而,梦想并非都能实现。当D先生向课题组谈及他主持研发的一款营养补充型运动食品失败的过程时,深有感慨地说,“美好的愿望必须符合市场的内在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目标的实现一定是小创新的累加。”

原来,D先生领导的创新团队曾设想将当地盛产的海产品,作为主基质材料,提纯浓缩灌装成形。新品在实验室初试成功后,各项营养指标均达预设标准,产品的保鲜时长也令人满意。但用户品尝之后,普遍感觉产品保持了海产品的特殊气味,特别是在运动之后,浓烈的海货气味让人难以入口。针对这一情况,D先生和团队反复研究,决定降低海产品原料在成品中的比例,增加其他辅料的配比量。历经半年左右的实验,公司推出了改进版,消费者一致反映改进版产品无异味且口感良好。

正当公司生产部门等待大规模生产的指令时,D先生却突然宣布暂时终止这一新品的后续推进。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大惑不解,而D先生的理由是,公司请专业机构对产品的改进版进行了营养指标测试,并与市场同类型产品做了比较,结论是很像友商生产的姊妹款,既无新竞争优势,也毫无差异化的卖点。此时有人提出,可运用价格战的方式,逐步渗透市场份额。D先生则坚定地表示,跟随式的模仿不是创新,跟着别人走老路,看准机会抄捷径,都不应是创新匠人的做派。最终,在D先生的坚持下,公司终止了这款创新含金量平平的项目。

创新者千人有千面,但步伐永不停歇,途中与他们擦身而过的芸芸众生,看到的可能是表情各异的面庞:他有时驻足远眺,极目远方;有时栉风沐雨,大步快行。而每一次回眸,每一次转身,定格的是时代开拓者踔厉奋发的一幅幅速写,这也正是追求卓越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的缩影。

(杨丽莎系共生态经济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所特邀助理研究员,綦晓光系共生态经济研究院特聘院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