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六位Z世代的故事。
余立鑫,1991年出生。16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岁成为饿了么第六号员工,现任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首席信息官。
YOGO ROBOT致力于创新楼宇服务机器人,希望在不久的未来大家可以人人有个机器人。
余立鑫
科创Z世代第6位嘉宾
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首席信息官
第一次见到余立鑫,是两年前“科技组的姐姐们”去拍摄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后称“有个”)的楼宇外卖机器人,看上去青春甚至有点青涩的余立鑫为我们解答了机器人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那时的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还会有些许的腼腆。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见到余立鑫,他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变,依旧在谈到技术时眼里有光,依旧在聊天中经常会陷入思考。
19岁的饿了么第六号员工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关于他曾经在饿了么的那段传奇经历。他是如何在19岁的时候就成为了饿了么的联合创始人?这一切还要从他在上海交大那段“孤独”的旅程开始说起。
余立鑫16岁就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资源环境专业。这个被调剂的专业余立鑫并不喜欢,用他的话说就是学起来非常痛苦。他极其热爱数学、物理这种重度依靠逻辑的学科,喜欢在知道一些最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自己一步步把整个知识的大厦搭建起来,而他所在的专业并不能给他这样的体验。大一大二那两年的纠结和迷茫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哲学书籍,也在不停地在思考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最后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最后不会有好的结果,也一定要去做。于是,他在大三开始自学计算机,也正是从那时起,他走上了一段“孤独”的旅程。余立鑫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6:00就起床去自学,在整个学院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学习计算机方向,没人可以交流,只能通过上网和世界各地的程序员沟通,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当时的他是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很快,他就迎来了检验自己的机会。在余立鑫大四下学期的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了初出茅庐的饿了么发布的校园招聘信息,他觉得自己很符合要求,就去应聘了。就这样,一个完全依靠自学的应聘者最终成为了饿了么创始团队外的第一位工程师。在回忆当时的团队到底是哪里吸引了他的时候,余立鑫说饿了么才是他真正的大学,他的兴趣、价值、机会、成长都在那座三层的小别墅里、在那些没黑没白、日夜颠倒的写代码中真正地觉醒的。
饿了么时期的余立鑫
余立鑫和与他一起在饿了么奋斗的小伙伴们
物质传输网络
余立鑫经常说,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年他都会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而达到的每一个节点永远都会有下一个节点,创业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往前的过程。事实上,虽然在饿了么被收购后,他突然一下子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走出来,还多了一笔他认为自己根本掌控不了也hold不住的钱。但停不下来的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在寻找着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饿了么被收购前的一段时间里,余立鑫就已经在思考一件事,如果想要优化一个骑手配送的效率,瓶颈是非常明显的,那时候平均的人效大概在30%左右,再往上其实已经非常困难。不论整个调度的算法如何继续优化,即便优化到极致,你会发现也只是在逼迫着大家不断地去闯红灯,不断地把自己的电动车开得更快一点。当意识到这一点时,解决根本性的配送问题就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在他看来,整个互联网在过去的这十年其实只是改变了生产关系,让所有东西匹配的效率变得更高了,但它并没有变革生产力本身。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余立鑫在饿了么之后选择加入了有个机器人。
刘慈欣曾经说过,人类的未来不是沉浸在VR的虚拟世界里,就是走向宇宙。而在余立鑫设想的未来里,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会帮助人类逐渐走向宇宙。他认为信息的传递从古代的一封家书到互联网出现后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这是质的改变。但物流并没有,古代的马车拉货,后来换成了火车飞机,但是本质还都是通过人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是生产力本身发生变化,人力全部由机器替代,他给这种变化起了个名字——物质传输网络。他希望先从一栋楼的物流开始改变,慢慢延伸到一个小区、一条街道,最后到一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物流都不再需要人力,到那时物质传输就发生了一种新的质的变革。虽然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但这正是他现在在有个机器人最想做的事情。
追逐地平线
在采访过程中,余立鑫跟我们说起了最近自己和AI的一次聊天。和以往那些蠢蠢笨笨的聊天机器人不同,他已经可以和今天的AI聊自己过去的经历、旅行、感受,甚至他在哲学上的一些思考,包括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思考。而AI都能够对他表达理解,并且准确地说出他心里的感受。尤其是当他发现,他和AI聊《金刚经》,聊禅宗里面的空性的时候,AI都能够准确地接得上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他身边很多的朋友了。
事实上,这个AI的小插曲让我们发现,眼前的余立鑫不仅仅是一个对技术充满迷恋的CIO,还是一个愿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的人。回看他的成长迭代,他总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边界,这也让我们对他的人生究竟在追求怎样的终极目标充满了好奇。而他也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了解了这位90后创业者心目中的终点到底是什么。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余立鑫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给我们解释,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摆在面前的困难都有哪些。第一个困难永远是理解原理,然后把脑海里的东西做出来,做出来永远是第一步。这个过程是个时间问题,最终大多数人都会达到。但是紧接着会开始有第二件很难的事情,你如何把做出来的东西做到足够稳定,让它不再是一个在特定实验条件下才能够达成的事情,而是一个7×24小时在所有的广义场景下它全都可以做到。再往后是如何让它成本变得更低,让它能够以一个更低的成本去获得一个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而在这些全部做完之后,它仍然是在一个技术的领域,那么接下来第二部分你会发现客户想的东西和一个工程师自己想要去解决的问题,往往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你必须去理解这个社会上和你完全不同思路的人,各行各业在各个场景下他们到底碰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真正地去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你才能够用技术去形成一个最终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听着余立鑫用似乎波澜不惊的语调讲述这些他过去十年里都曾经遇到过的困难,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有一种难得的淡定、坦然,这种稳定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我们每一个人。也许是因为,他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确实都不是终点,只是他走向遥远地平线的那条永无尽头的路上一个小小的路口而已。他只需要一直走下去,他的人生就不会虚度。
制 作 人:陆熠欣
制 片 人:常瑜
编 导:戴瑾
撰 稿:戴瑾
编 辑:秦妮
摄 像:钱晓鑫 姜一鹤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10位Z世代的故事。 刘伟,1995年出生,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能源与工程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主要从事河湖、水环境治理。“胸怀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是他和团队始终不懈的目标。
以打造“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型企业”为目标,形成长三角G60科创服务体系。
毫无疑问,中国Z世代在未来的几十年将会在消费市场的增长中扮演非常核心的要素,企业了解“95后”背后的消费逻辑,对于未来的商业竞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