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建设过程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探索?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揭牌运行满10周年。9月15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朝表示,浦东新区正在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化实施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杨朝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聚焦“宽准入”,“自贸区速度”持续刷新。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试点企业名称登记申报承诺制、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二是在率先推出“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业一证”试点,将改革的着眼点从“以部门为中心”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以企业为中心”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减压办事时间,实现一张证就能开门营业。
聚焦“优服务”,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一是线上全面推行 “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办事统一认证、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统一监督等功能,政务服务事项100%接入总门户。二是线下率先推进“单窗通办”,将各部门单独的审批受理窗口统一整合为综合窗口,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三是深化政务服务数字转型,“政务智能办”依托人工智能实现自动生成申报材料,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远程“直达帮办”、“远程身份核验”以主动、精准、智慧服务实现企业“零跑动”“零准备”“零材料”。
聚焦“稳预期”,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持续强化综合监管机制,二是完善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是加强营商环境立法保障,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以及重点产业领域的特殊需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一业一证”“知识产权保护”等18部浦东新区法规,新区出台“商事调解制度”等17部管理措施,不断推动支撑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
北京市房山区在应用场景对接方面对企业的支持,以及“前店后厂”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落户发展。
有专家认为,本次修订充分回应了近年来市场竞争中的突出问题,直指“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顽疾,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法律条款,下一步需要制定和修改有关配套制度,细化相关的认定标准和举证规则。
路易威登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巨轮在上海市静安区吴江路惊艳亮相,国际品牌首发经济青睐上海。
深圳将加快推进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的实施
上海首创的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共建机制,既是营商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有益探索,也是新闻媒体助力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