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兵新战场,捷勃特发布“三高”协作机器人

第一财经 2023-09-20 09:45:02 听新闻

作者:宁佳彦 ▪ 任玉明 ▪ 周海涛    责编:刘佳

产品发布的一刻,是老兵在新战场能否打赢关键一役的重要节点。
老兵新战场,捷勃特发布“三高”协作机器人

19日工博会上展出了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最新款的产品GBT-C5A-850,可负载5KG,工作半径850mm,这是公司推出并寄予厚望的高配置、高性能、高性价比的首款协作机器人。

定位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拥有自主研发的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这是捷勃特不断进取,从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到功能软件包开发全方位的技术沉淀厚积薄发的最新体现。

至此,捷勃特工业机器人产品覆盖6轴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三大品类,在轻量型(负载 20KG 以下)工业机器人市场,是为数不多的产品线基本完整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坚定看好智能制造赛道,致力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这是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的心愿,也是他苦心构建机器人版图的初衷。在产品发布的一刻,是老兵在新战场能否打赢关键一役的重要节点。

创业“裂变”者

2015年,蒋耀构建机器人版图是一个让身边人颇感意外的开始。

有谁愿意在52岁的年纪从国企重要的领导岗位离职,甘心选择下海?选择的还是前半生知之甚少的机器人领域?

蒋耀没有犹豫,他是个信念感极强的人,早年曾是远洋轮的船长,出任过地方政府领导,也担任过多个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每一段经历都塑造了他,但每一段经历都不能定义他。

在心里播下投身装备工业的萌芽还要追溯到早年的招商引资。他曾去日本富士山下参观知名机器人公司发那科,见到了创办者稻叶清右卫门。从富士通的一个部门到成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稻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让蒋耀感到“很受刺激,也感到很兴奋”。他看到国内在高端装备领域,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制造业里最关键的装备工业要升级。我觉得要做一件事,肯定要跟国家的重大的战略选择相契合,这才有未来,才有前景。”

有信念但没有资金、人才、技术,这些都没有阻拦蒋耀创业的步伐。“我有相对比较好的战略洞察力,我知道这是未来。”蒋耀说这是他和年轻人区别最大的地方。在寻找早期投资人时,他是挑剔的,必须找理念相同、对机器人产业高度认同的,人才靠得是互相介绍,给出容错空间,敢于承担后果;做技术,他也经历过低谷时刻,重金招募的硅谷团队研发失败,最终他依靠国内的团队实现了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

他正在努力构建中的机器人版图几乎是一条微缩的产业链——上海实时侠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注研发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和通用运动控制平台,是一切的软件平台基础;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磁悬浮输送系统;辛顿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智能移动机器人核心控制板、开发者平台和云调度系统;上海极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制手术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海莫迅(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类人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智能一体化关节。这些公司在细分领域独当一面,但在运动控制方面又有强共源性。

蒋耀不愿回顾过去的挑战细节,他喜欢向前看,捷勃特每一款机器人的发布都是一次对过去梦想版图的验证,是一次对他过去想法和实践的证明。“真正伟大的创新者,必须疯狂到认为自己真的可以改变世界,要学会与痛苦共生,拒绝被规训,内心里,应该是一个满怀好奇心并与风险共舞的孩子。”他引用了《埃隆·马斯克传》的这段话,告诉记者“这段话很感人”。

摄影记者/任玉明

用产品证明

“中国的制造业过往历程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只要本土的产品性能、性价比做到一定程度,替代是势在必行的。”蒋耀需要的是发布新品后得到客户的订单认可,即便要直接和著名品牌竞争,他也有信心。

“我们刚刚获得了SCARA机器人5万小时无故障报告,就是国家评测中心给我们出的报告。6轴机器人的性能可以跟发那科、ABB同类产品相媲美,这是根据ISO9283国际标准测试出来的结果,有证书和报告来证明的。”而蒋耀更看好的新品协作机器人因其安全性(可用于人机协作环境)、灵活性(工作范围更广阔)、易用性(可拖拽示教,用户界面和编程更简单)、高性价比(更低部署成本)等优势,是工业机器人细分品类中增长最快的机型。

蒋耀清楚捷勃特的客户积累需要时间的沉淀,仅仅靠国产自研的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最终用户现实中关心他们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可靠性、稳定性、性价比。

“专业消费者自己一般都有非常专业的采购人员跟设备管理人员。我们需要在各行各业先找到一个或数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先驱型”用户,他愿意尝试新的产品,他们用好了会大规模导入,以后就会影响整个行业。我们在各行各业里选择那些有行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我们愿意去攻克那些要求比较高的场景。”他说。

行业里存在这样的机会。根据行业研究机构 MIR 睿工业的报告,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28万台,同比增速10%,2012年-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十年间市场销量扩增10倍。与之相呼应的,是国产品牌机器人的迅速崛起。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2022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增长率达到22%,远超外资品牌的4%,国产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超35%。2022年-2025年,预计协作机器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0%,远超其他工业机器人品类。

“原来的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可编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智能程度是不高的。而智能制造最大的挑战是精密化、柔性化,这就需要导入高水平的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我相信随着芯片技术和AI算法的演进,机器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会越来越多!”蒋耀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