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公告,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三大交易所均官宣重大政策调整,其中包括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以及优化IPO和再融资监管安排等一系列举措。
活跃资本市场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宏观层面具备三重意义:
1.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来临,但外围科技封锁形势收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冲击显现。我国需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产业升级,强化中国制造。不同类型产业所需的资金性质各不相同,直接融资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高效的金融服务。
2. 促进居民消费内循环。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必须更多依靠内循环,而扩大消费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提升。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但还本付息压力却高出主要发达国家,居民资产配置过于集中在住房领域。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居民优化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社保长期资金的投资收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3. 分散化解系统性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一方面,中国金融资产风险越发向银行部门集中,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权融资规模、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手段,可以缓解高杠杆风险,对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提升定价效率,给予国有资产合理的估值水平,帮助政府性基金项目有序退出,从而促进“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和“产业财政”转型。
中国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提振。202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大趋势。对此,一方面,需打破从经济到市场映射不够的体制机制梗阻。推动证监会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减税降费,真金白银让利,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纲举目张”,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需巩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7月政治局会议重提“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可在三方面继续发力:1. 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减缓其对中国经济的拖累;2. 货币政策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3. 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在国务院或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上市交易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期权(ETF期权)交易。
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在科创成长层的定位、企业入层和调出条件、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增加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证监会再推资本市场改革新政,多举措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
全力把学会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平台。
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