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活跃资本市场。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高规格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表态直接、用词积极,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证监会等部门陆续推出“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8月1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公告,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三大交易所均官宣重大政策调整,其中包括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以及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等一系列举措。
活跃资本市场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宏观层面具备三重意义。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来临,但外围科技封锁形势收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冲击显化。我国需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产业升级,强化中国制造。不同类型产业所需的资金性质各不相同,直接融资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高效的金融服务。
2、促进居民消费内循环: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必须更多依靠内循环,而扩大消费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提升。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占比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但还本付息支出压力却高出主要发达国家,居民资产配置过于集中在住房领域。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居民优化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社保长期资金的投资收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3、分散化解系统性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一方面,中国金融资产风险越发向银行部门集中,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权融资规模、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手段,可以缓解高杠杆风险,对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提升定价效率,给予国有资产合理的估值水平,帮助政府性基金项目有序退出,从而促进“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和“产业财政”转型。
中国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提振。202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大趋势。对此,一方面,需打破从经济到市场映射不够的体制机制梗阻。推动证监会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减费降费,真金白银让利,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纲举目张”,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需巩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7月政治局会议重提“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可在三方面继续发力:1)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减缓其对中国经济的拖累。2)货币政策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3)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
(钟正生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2%,高于此前预期。
建立覆盖股票、债券、期货、场外市场的智慧监管平台。
第一财经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解决中长期资金入市痛点和堵点,同时将引导机构在市场低点敢于逆周期投资、销售布局,推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全面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等,加大力度培育境内“聪明资金”。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阶段,转型就意味着经济动能的切换,而经济动能切换需要的时间是以年为计,期间经济增长必然会有压力,在这个阶段就更需要政策的支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未来要调整中央地方债务结构,中央政府债务会持续提升,这有助于在转型期间支持经济。货币政策需要连续的超预期的调整来打破市场下行的预期。
在地缘政治、经济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下行压力逐渐显现。出于对国家总体走势、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担忧,国内投资市场缺乏信心,投资热情受到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