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做内容,内容平台做电商,是近两年的商业热门议题。抖音、快手、视频号们先是靠「内容」聚集用户,后来凭借「内容」梳理、匹配供需关系;而淘系、京东、拼多多等货架电商则在用「内容」阐释商品卖点的基础上,试图以「内容」发掘和创造需求,在供需匹配的价值链中拿到更多份额(也意味着更多营销与渠道预算)。
一财商学院《全平台内容力评测报告》重点拆解以淘宝天猫、拼多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为代表的平台,来自食品、快消、家装家居、宠物、潮玩、鲜花绿植等行业的典型案例,剖析「内容力」的驾驭之道。
如需获取完整报告,请关注公众号:一财商学。参与直播互动还有机会免费领取纸质报告。
文/吴羚玮
作为电商平台旗下的内容产品,多多视频依靠“撒红包模式”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玩家之一。2020年2月上线后,多多视频DAU(日活跃用户)已于去年底至2023年初突破1.5亿,目前稳定在1-1.2亿——不及抖音(超6亿)、快手(近4亿),但超过小红书(近亿)。用户时长峰值超过40分钟,目前稳定在30分钟上下(视频号用户时长35分钟)。
但直播业务一直是拼多多长期未见起色的业务:自2019年上线直播业务后,目前还没有孵化出一个叫得上名的头部主播,也没有一个标杆型的直播商家案例。直播曾在2020年9月出现在拼多多首页底栏tab中,此后又因表现未达预期,在2022年被“多多视频”取代位置。
今年年初开始,沉寂许久的多多直播先后推出多项激励政策,大规模招募直播商家、服务商、主播——恰恰说明此前直播功课的欠缺。
拼多多在直播业务上成绩平平,既出于超级大脑的战略考虑,也有商业模式的必然性。长期来看,它的内容化之路走得也不会容易。
战略重要性上,直播弱于品牌化与买菜
从商业模式上看,拼多多主打“低价+单品爆款”,结合中心化流量分配机制,制造爆发性销量的神话。
曾经李佳琦、薇娅们被称为“人形聚划算”,就因为他们和聚划算、拼多多一样,走的都是“薄利多销”的模式。直播电商的“省”与拼多多的“省”同源,都来自于需求的聚集。
此外,拼多多在低价供给与匹配的效率上,还要高于直播电商。因为后者受限于几大因素:
• 受限于时间:货架电商可激发并承载全天购物需求,直播电商仅有直播那几个小时。
• 受限于流量池:拼多多的低价商品可以拿到全网流量,直播电商是在各个主播/品牌的流量池中聚集需求。
• 受限于颗粒度:拼多多聚集需求的颗粒度到SKU,直播电商聚集需求的颗粒度到品类——因为主播的私域流量很可能跟SKU并不匹配,大部分达人直播间会尽量划分品类矩阵账号解决匹配效率问题。
因此,当拼多多已建立起一套更高效的供需匹配模式,也有了低价心智,便没有太大必要再次克隆一个已有的商业场景与模式。
从拼多多的商家类型来看,主流商家是白牌工厂。第一,价格是这类商家的最大优势,不太需要内容的额外加持。商家投入内容的能力与意愿有限。第二,通过服务商代运营或进行达人直播,将极大拉高这些商家的经营成本,反而削弱价格优势。对品牌型商家来说,拼多多的角色定位往往是清库存渠道,不会在其中投入内容预算。
从服务商和主播入驻意愿度看,拼多多的低客单价,加上商家的低出价意愿,意味着主播的抽佣低,也很难吸引到有影响力的达人入驻。
短视频靠补贴“上位”,但未必持久
拼多多的内容化布局,原本寄希望于直播业务,但后续便将筹码押注到了短视频业务。
从入口设置来看,2020年,拼多多首次推出多多视频时,它还藏在“个人中心”里的二级板块“功能”中,但到了2022年初,多多视频替换“直播”,正式上线拼多多首页底部一级入口。目前,拼多多首页关于内容的入口仅有底栏Tab的“多多视频”,平台内没有直接找到直播入口——从“多多视频”进入后,用户需要向左滑动才能看到直播推荐。
从资源分配上看,拼多多主要通过现金奖励的模式获取用户:第一,根据用户浏览时长与浏览视频数,分阶段发送红包至微信账户,这一部分由拼多多来承担;第二,商家根据成熟用户在平台上总的停留时长与视频数、评论数与点赞数进行提现奖励,由商家承担。据36氪报道,拼多多2022年给予多多视频的用户补贴金额逼近10亿元。
两项举措,让多多视频用户渗透率从2022年2月的8%提升至2022年7月的25%,目前日活稳定在1-1.2亿,用户时长峰值超过40分钟,目前稳定在30分钟上下。
相比直播电商更重的模式——涉及供应链、品类供给、服务商与主播等服务配套,布局短视频投入精力较小,带来的用户增长更客观。不想在用户时长争夺战中落下风的拼多多来说,这是一条捷径。它曾经分别依靠微信与百亿补贴塑造的价格心智引流,现在做短视频,依旧是为了拉开流量口子,而非通过种草实现转化。据观察,多多视频少有带商品链接的短视频,且大量是擦边视频——这说明它并不指望消费者在看完短视频后就产生下单冲动。
高额补贴带来的增长难以持续。据36氪报道,受补贴力度影响,多多视频的DAU和用户时长等数据呈现起伏。补贴力度最大的2022年二季度,补贴额3-4亿元,多多视频DAU从一季度的1亿增至1.2亿。到三季度,由于补贴下降,DAU回落至9000万左右。拼多多在四季度加大了补贴额,才让DAU在去年双11期间达到峰值,突破1.5亿。
多多直播补课:供给、服务商和主播
品类供给上,此前拼多多的直播运营中,品类范围仅限于生鲜食品、服饰等高速线上化渗透的类目,且对单一直播间的品类内容有相对固定的要求。
2023年3月,拼多多利用产业带方面的优势,发布“百产计划”,旨在招募产业带商家入驻开启店播,实现平台品类快速扩张。新商家只要入驻参与“百产计划”,就可以在完成相应任务项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相当于59200元的广告红包,以及千万级免费流量扶持等优惠。
当前其他各平台普遍向商家以5%以内标准抽佣,多多直播目前不向商家进行服务费抽佣。
在2022年之前,拼多多官方并未提供直播运营服务,也没有安排配套服务商,商家仅能自行摸索经营。虽然大部分商家品牌开通了相关功能,但长期以来都是在直播间循环播放录播视频或宣传视频,并没有真正将直播运营起来。但多多直播也对商家提出了从录播转向真人直播的要求,录播功能将于2023年第三季度下架。
配套服务体系上,主要分为主播与服务商:
(1)主播
2023年1月,多多直播启动“新超星计划”,招募其他平台成熟主播入驻。计划中,凡是在多多已有店铺,或者在站外有直播店铺的运营者,只要参与计划,就可以得到1万至2万元不等的流量奖励。
此外,多多直播还推出“伯乐计划”、“百万主播挑战赛”。其中伯乐计划规定,无论服务商还是商家,每邀请成功一个主播开播,就可以获得300元的广告推广红包奖励。而百万主播挑战赛,则是平台为鼓励主播更积极参与直播而设立的比赛奖励活动。该活动规定,在真人直播中近30天内总成交额达到一定水平的主播,有机会获得平台给出的每月最高达30万元广告红包奖励。
(2)服务商
2023年618后,多多直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京、成渝等重点产业带大规模引入服务商,并对商家主播提供一对一服务,以全面提升商家的运营能力。
对服务商入驻大幅放宽了门槛条件,规定任何类型服务商,只要具备合规的营业执照即可入驻,不设任何押金,并且不设区域和品类限制。市面上常见的直播场地运营商、云仓服务商、MCN机构、广告服务商等主体,皆可成为多多直播服务商。
组织架构上,多多视频由秋白(花名)负责,他曾任职于抖音,在2021年前后加入拼多多。最初拼多多的短视频与直播业务均分散在各个行业类目,每个行业类目配备一定人员进行运营,由类目负责人统管。
自2022年以来,为了应对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冲击,拼多多开始将分散的直播和短视频业务合并管理,内部将这一业务统称为“Video View”,代号“VV”。
据一名拼多多内部人士透露,拼多多负责直播和短视频的团队,包括产品、运营、设计,共50-60人。目前团队主要考核指标有两个:一是日活,保证“多多视频”这一tab的流量;二是成交规模。
(3)拼多多内容战场时间线
· 2018年:拼多多就开始鼓励商家、工厂进行直播卖货;
· 2021年:5月多多视频变为一级入口,对部分用户进行内测;
· 2022年:2月多多视频正式在一级入口上线。
电商平台一旦诞生,便注定为流量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