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数字政务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此也带来可观的市场机会。
据IDC研究数据,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达1235亿元。在“十四五”及数字政府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超过20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2%。
数字政府作为数字中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数字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在近日于深圳举行的2023世界数字城市大会·数字政务发展论坛上,国脉集团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发言提到,截至2023年5月底,全国已有21个省份公开发布27项数字政府专项政策文件,数字政务建设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建设重点也从“建系统”转向“谋场景”,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牵引”,从“重视建设规模”转向“注重场景效果”。
杨冰之认为,数字政府发展的新阶段是“数据与智能双驱动”,技术及其创新力仍是当前数字政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第一推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价值的作用,这种力量还将呈持续增长态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跻身超大城市的行列。超大城市在带来新产品、新设施、新业态、新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如何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电信股份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林梅在上述论坛上发言指出,只有创建更好的应用服务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汇聚,通过新技术赋能业务管理创新。
李林梅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举例说,该平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代表政府职能的变革和治理方式的转型。一体化平台嵌入数字深圳,融入数字深圳大循环,可以让各项工作更加有效、有感、有成果。
伴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如何让数字资源赋能数字治理,实现有效利用带来更多价值?深圳市龙华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庆奇在论坛上分享道,首先要将数据“汇起来”,构建统一的数字底座,透过三位一体数据底座,打通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其次是精益求精,建立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技术(保障),确保数据安全。最后是有效利用数据,助力全流程效率提升,打造“用得好、说得清、看得明、建得快、跑得稳”的数据治理平台,推动数据流通,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
数字政务建设也不乏诸多现实挑战,比如,数字化治理理念待提升,数据共享难度大,安全挑战激增等。中国机械设备成套工程协会会长、工信部政府采购中心原主任白会宜在上述论坛致辞称,下一步各方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挖掘数据潜能,发挥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开创数字政务建设新局面。
AI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人类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浙江还同步推出三大保障举措:建设“平台+产业”综合服务站,选配人工智能辅导员,搭建一批合作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运用AI技术挖掘新商机。
科思科技、东杰智能20%涨停,山河智能、能科科技等涨停,万里马、阳光诺和等涨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