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iPhone15系列的销量不尽如人意。和上一代iPhone14系列相比,iPhone15系列的中国首发销量下滑趋势明显,下降约4.5%,华为中国销量已经超过了苹果,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此次华为新机,是首次支持5G。技术拉动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诵读的道理。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实际上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技术增长的极限。
技术也会有极限,这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已经出现。
5G网络一直是热门的网络技术。高频段5G,能达到接近10Gbps的下行速度。不过,高频5G基站覆盖面积小,运营商需要大量建设,尤其是在城市区域,几乎每隔500米就要建设一个5G基站。否则,基站密度不足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这就促使三大运营商,纷纷改变政策,除了重点场景,都大力部署低频5G基站。1GHz以下的低频谱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覆盖面积大了,运营商的建设成本自然就低了。
不过,虽然700MHz、800MHz、900MHz这些低频段5G有着信号覆盖广、成本低的优势,但由于Sub-1GHz频段5G网络的频点低,波长较长,因此速度比Sub-6GHz或毫米波频段慢。以700MHz为例,下行理论峰值速率为350Mbit/s,约是2.6GHz峰值速率的1/5,毫米波峰值速率的1/11。
这还只是基站能提供的速度,实际上,手机端并不能真正获得相同的速度。5G频段非常多,每个频段都需要对应的天线,手机体积很小,每个频段的天线数量有限,就达不到理论值。手机还会受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农村,一个路由器可以覆盖很远,到了城市覆盖的距离就少得多,这就是因为城市电磁环境更复杂。这些因素之下,手机端实际速度与理论速度必然存在差距,低频5G在室内一般为10Mbps-30Mbps之间,在室外一般为50Mbps-60Mbps。
这个速度其实比4G网络快不了多少。2017年,英国数据众包公司OpenSignal发布了一份报告,展示了2017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国的4G下载速度排名。在榜单中,第一名新加坡4G平均下载速度为45.62Mbps,第二名韩国,为43.5Mbps,第三名匈牙利为42.6Mbps。
低频5G大行其道,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高频5G的需求很小。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就说过:5G几千亿投下去找不到应用场景,消化成本是如今的难题。
其实,很多5G的场景都是虚假的,比如所谓的自动驾驶需要5G。
首先,高阶L2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都有很多传感器,比如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用以检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从而为智能系统提供数据支持。这些传感器每秒钟会产生数G的数据。最高阶的5G理论上的带宽最高值,也达不到实时传递这些数据的要求。
其次,实际中,5G基站不可能沿着路网密集地分布,总有没有基站的地方,而车辆的活动范围会大得多。另一方面,5G的实际传输速度、延时都和基站覆盖的区域有多少终端有关,手机多了会信号不好,如果车子一多,自动驾驶就失效,那会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对无人驾驶来说,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信号的可靠性,而无线传输注定会遭遇很多电磁干扰。手机没信号不重要,但车行驶到某个路段,信号突然遇到干扰、断了,怎么办?
所以,自动驾驶只能靠本地计算,把通信作为辅助。本地的图像数据、智慧交通数据、智能车与智能路网的交互,对速度和延时的要求,就会低得多。这就意味着,自动驾驶要用到无线网络,要用到5G,但谈不上5G对自动驾驶的决定性作用。
02
场景没有出现,可以找,但关键在于,不是潜在场景没有出现,而是技术已经来到极限。
现在对网络速率的需求,最大的就是视频。对手机移动需求而言,对视频的分辨率一般1080P就足够了。毕竟苹果15ProMax的屏幕像素也仅为2796x1290,只比1080P高一点。更清晰的4K、8K视频,在移动场景下是没有意义的。目前,B站给出的视频投稿要求,当视频为1920x1080时,平均码率在6Mbps,最高码率在24Mbps,也就是说,对于移动的视频需求而言,4G网络完全够了。
那么,今后手机屏幕会不会升级呢?比如升级到更高的像素,看4K、8K、16K的视频?答案是否定的。
苹果iPhone15 Pro Max每英寸分辨率像素,也就是PPI是460,这个参数的意思是屏幕能做得多细腻。5年前的iPhone XS,每英寸分辨率为458ppi,可见没有进步。
当然,在高刷新率、柔性屏、HDR显示等方面,屏幕技术有进步,但在最重要的屏幕分辨率上,已经没有进步了。因为没有必要了。这个分辨率已经达到了人眼视网膜的极限,技术已经达到了人类生理极限的天花板。
技术一旦逼近极限,数量上的增长就不再重要了。
从1999年的WiFi 1技术,也就802.11b,到现在最新的WiFi 7,WiFi技术已经升级了七代,速度从最初的11Mbps,上升到今后的30Gbps。此外延迟、容错、加密、漫游、网络容量,也都有了本质性的变化。WiFi的升级速度远大于手机网络,最初几代升级,效用是明显的,但后来几乎没有感知了。
比如,即将来到的第七代WiFi无线网络,速度可高达30Gbps,是WiFi6最高9.6Gbps速率的三倍之多。但没人说这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因为WiFi技术的升级早就达到了极限,找不到需求、场景需要这么快的速度。
03
解决技术极限的方法是,找到新的技术树。
现在有一种说法,某个国家技术树点对了,某个国家技术树点错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误导很大,后果很深。
技术树的说法源于游戏。游戏用树状的图形来代表技术发展的环节、方向。技术树通常由多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能力、技能或内容。玩家根据自己的战略选择技术树的某一分支,顺着技术分支发展,不同的技术分支方向导致不同的研发结果,然后依靠技术树分支提供的技能,打败对手。
点技术树的说法,给人产生一种,只要认真选技术树,就能选对技术树,然后努力点下去,就能得到技术发展,就能实现技术带动经济发展。但现实不是游戏。游戏中的技术发展路径都是设定好了的,根据数学关系,设定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玩家来说,点什么分支,获取什么能力与优势,失去什么能力,导致什么劣势,都是明确的。但现实技术发展完全不是这样的。
技术的发展,不是人为地点出来的,而是在市场中,在利润的诱导下,无数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散知识”,一点一点地试错,试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Nvidia创始人黄仁勋在创办公司时曾经给一位Bay Area公司的分析师打电话,想听听对自己准备在图形芯片领域创业的建议。这位分析师给他泼了一瓢冷水,告诉他说:“这个市场还没起步且已经乱成一团了,现在已经有将近30家公司,你最好别干这个。”
黄仁勋没有听,然后遭遇了失败,到了1997年,他成功了,推出了芯片NV3,也就是大名鼎鼎的Ziva128,出货量达到了一百万颗。
在此后的10年,黄仁勋想的都是:画面怎么漂亮一些,速度怎么快一些?AI?并行计算?GPU?他根本没余力去想那么多,他想的只是出货量;想的是一个初创公司,怎么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此同时,Nvidia作为一家游戏芯片公司,也没有承受道德压力。
这是图形计算的技术树,黄仁勋算是试出来了一个节点。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公司消失了,市场只剩下ATI和Nvidia两家巨头,连Intel都被打败了。
技术树会自己生长,技术会自发地扩展自己的方向,出现外溢效应。动机也不是“要发展技术”,而是“要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客户”。
Nvidia最初是做游戏显卡芯片GPU,随着游戏的发展,GPU越来越强大,如此强大的芯片如果只是作为显卡就太浪费了,于是,2006年Nvidia正式推出通用计算单元概念(CUDA),所谓通用计算,指GPU芯片不但可以处理游戏图形,也可以处理一些原本由CPU处理的计算。
当时的一家IT媒体评价:G80远不止一个新的GPU那么简单。但那个时候,没人会想到如今CUDA有如此广泛而重要的用途,涵盖了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规模并行运算等多个方面。
现在,Nvidia也成为人工智能、数据运算、自动驾驶的底层芯片提供商。本质上,图形芯片不断发展、演变的动力,不是一个最高设计者去点技术树,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更精美的游戏画面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利润,才有研发,才有创新,才有循环。
所以,并不是说不要发展5G,而是说任何技术的发展、投资,都应该在市场原则下进行试错,由市场来决定技术投资的方向与强度。特别是当技术来到人类的极限时,市场试错就特别重要,因为旧方向已经接近尽头,而新方向还是未知的。这个时候大力未必出奇迹,反而可能是误入末途。
(刘远举为秦朔朋友圈撰稿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截至发稿,新兴装备、亿嘉和、奋达科技等4股涨停,禾川科技涨超14%,博实股份、北特科技、天奇股份等涨幅居前。
在单记章看来,对于智能驾驶芯片企业来说,推动大规模量产十分关键,而2025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要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短期内仍免不了亏损。
车市电动化“卷”完后,开始重点“卷”自动驾驶。
2025年,自动驾驶将迎来ChatGPT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