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金融工作会议重点聚焦四方面任务,总结来看,强监管和防风险是前提与主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和优化服务: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在背景的论述上,会议特别提到了“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的现状,因此会议强调要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有效性。一方面,监管注重覆盖的广度和深度的延展,要求“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确保全覆盖,不留“监管空白和盲区”。与此同时,会议也强调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将金融监管做深做实;另一方面,对重点领域的监管高度重视,继续盯紧盯牢,特别是注重风险化解机制的建立,如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
完善金融体制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要组成部分。会议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首先,要优化融资结构,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直接融资比重预计会继续提升;其次,在机构建设上,注重经营质量的提高,包括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特别强调要使得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金融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意味着头部效应或更加明显;最后,继续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注重开放的制度建设,建好上海和香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
优化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是根本宗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的现状下,会议强调要“优化金融服务”,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仍会维持偏宽松的态势,但在通胀较为低迷的背景下,需要重视实际利率高企的紧缩效果;另一方面,金融服务领域更加聚焦,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防范金融风险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工作之一,且是各项工作的底线。一方面,会议特别强调要防止风险扩散,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要极力避免,因此国内因素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很低。另一方面,防风险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权责一致、激励相容,这或意味着风险追责更加普遍,抑制高风险行为发生;二是把握好快和稳,稳定大局是前提,要在满足前提下考虑时度效。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作者为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宏观分析师谢钰)
预告|国新办15:00将就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涉企违规收费之所以呈现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政策和法规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
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4日上午举行预备会议,通过了大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