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商务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围绕“稳定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话题,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主席何伟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全球运营主任奥勒·隆德·汉森,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和金光集团APP副总裁翟京丽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企业代表展开了讨论。
冯国经观察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制造业已经聚集到了中国,中国曾被称作“世界的工厂”,而在过去五年产生了新的趋势 ——一部分的生产制造环节移出了中国。许多公司都有“中国+n”的战略,需要更加多元化地把生产环节分配到各个国家。
他进一步分析,目前地缘政治影响加剧,非必需品的供应链产生了新的趋势,比如制造环节搬到越南,越南的产能可能又会迁移到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也就是说,全球供应链越来越碎片化。
冯国经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有中国供应链完全搬走的情况,而且,中国也希望供应链能够升级,产生更多以技术为主导的链条。
对于部分供应链外迁的情况,何伟文则认为,如果中国投资越南、墨西哥等地的产业链,那么从越南、墨西哥卖到美国和欧盟的产品多了,从国家角度来说,中国本土出口的产品数量少了,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出口的产品数量反而还多了。而且从全球来讲,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仍然是完整的。
面对全球供应链生变,何伟文表示,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应该扩大开放,坚决地向全球开放。“我们要办实事,增加行业合作,还需要实现企业和外资的双向投资。”
作为企业代表,深耕中国造纸业30年的翟京丽则认为,在参与构建和维护全球稳定的韧性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过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自身有着非常完整和成熟的产业结构,所以规模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也是维护和提升全球链条的一个重要的选择。”翟京丽表示。
本土供应链凭借技术突破、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单点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效率的较量。
维亚斯教授担心,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面临价格和通胀的双重压力。
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并谋划增量政策稳外贸稳经济。
中国是欧姆龙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自欧姆龙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中国的血压计市场规模已接近2000万台,潜力巨大。
中国稀土企业将按照公告要求,强化合规贸易,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相关物项不被用于军事目的或敏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