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近期出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定下“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力争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
11月13日下午,湖北省召开“推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人工智能产业链)。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陈俊在会上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概念炙手可热,大模型技术引领人工智能领域迈入新的发展高度。
湖北省经信厅副厅长吕晓华介绍,2022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516亿元,同比增长32.6%,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一。截至目前,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数已达650家,较去年底增长35%。其中,上市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共同构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其中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成为华中地区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此外,湖北还拥有4个国字号人工智能重大创新平台(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湖北近期出台了《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到,到2025年,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在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视听觉信息智能识别、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100项以上,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打造省级创新平台5家以上,培育3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个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打造5个以上行业大模型和500个以上应用示范场景,基本形成关键技术领先、特色应用引领、软件硬件均衡发展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为实现上述目标,湖北拟实施实施技术攻关夯基行动、实施智能产品升级行动等五大重点行动。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作为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的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链创”单位作用,整合高校、企业和行业资源,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城市、智能驾驶、智慧文旅、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打造标杆性应用。持续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壮大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规模,推动“紫东太初”开放服务平台规模化使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发起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开辟产业应用新赛道,构建产业协同新体系,合力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链新生态。
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公司总经理汪子元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芯擎正在布局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下一代智驾芯片、高阶网关芯片、车载中央处理器等,打造覆盖汽车智能化应用全场景的高端芯片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链创机构的深入合作,助力链创机构的科研成果快速工程化开发、产业转化以及市场落地。”
团队在人工智能(AI)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构建了一个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
上海正围绕制造、医疗、科学等5+6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模塑申城”工程
他认为,越接近通用智能越要保持敏捷治理,形成创造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否则带来的危害也可能是颠覆性的。
Meta在这场激烈的AI竞争中全力以赴,该公司已经宣布斥资100亿美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处农田上建设西半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该地块面积相当于1700个足球场。
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