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市值的两大光伏巨头三年后再次携手合作。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光伏龙头企业天合光能(688599.SH)和通威股份(600438.SH)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意图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在产能规划、技术协同、产品推广等方面起到生态合作的作用。
早在2020年11月,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这两家光伏企业就曾联手投资光伏产业链项目,彼时的投资规模为150亿元,涉及高纯晶硅、拉棒、切片以及电池项目。
而此次两家企业宣布签署战略合作的时间点,则是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内卷”、竞争加剧的时期。“行业内投资过快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技术迭代导致折旧损失压力,各光伏龙头企业更应该引领行业携手向前,共同应对挑战。”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说。
“必须形成强强联合,以应对光伏技术的快速迭代,满足市场的高速增长。”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今天回应第一财经记者,面向2024年,通威和天合双方规划在光伏组件、硅料及电池片、产业链合资合作方面进一步展开深度合作。
“合作的范围涉及硅料、电池、组件、分布式组件等,涉及产能、技术和产品等各方面。”天合光能方面回应第一财经记者,这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属于龙头企业之间的携手合作。主要着眼于长期合作,发挥各自的强项,共同引领生态的建设、加强国际竞争力。
“产业链整体协同更易于推动光伏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目前都是一体化大厂,在某些环节上客观存在竞争关系,但还是各有侧重点,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互补。”
光伏产业链从上至下大致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从产业链的分工上来看,通威股份为老牌硅料、电池片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则为老牌头部光伏组件企业。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期间公开表示,对于光伏行业及行业参与者而言,如果没有适度的理性,甚至无序地参与行业竞争,不配说用光伏去改变世界。如何在保持竞争压力、竞争效率的同时,适当考虑行业竞争的生态,包括国内行业生态、国际生态以及国内国外“一盘棋”的全球发展生态值得共同探索。
供应端变化是光伏产能出清的关键,供给出清也是行业能否在今年下半年走出困境的决定性因素。
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虽有所下跌,但整体供应并未大幅缩减,系减产力度与有效性不足所致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认为,东南亚“双反”关税的落地对公司光伏业务不构成直接影响。
晶科能源(688223.SH)、阿特斯(688472.SH)、奥特维(688516.SH)、高测股份(688556.SH)、天合光能(688599.SH)今日联合召开业绩业绩说明会,并回答投资者有关中美关税政策影响、光伏行业后续发展预判等话题。
2024年,隆基绿能净亏损86.2亿元,晶澳科技净亏损46.56亿元,天合光能净亏损34.43亿元,四大组件厂中仅晶科能源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