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当选两院院士最小45岁最年长76岁,都有哪些最新成果

第一财经 2023-11-23 09:36:07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胥会云

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实际新当选74人。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2日下午分别发布消息,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增选的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

中国工程院方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而在8月末公布的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从增选结果来看,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实际新当选74人。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今年的新当选的两院院士,最小为45岁,共有3名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厦门大学郑南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家华,是今年新当选的最年长院士,其推荐人是机械制造自动化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和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

这些新当选的院士,不少近几年都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并在研究领域取得过重大突破。比如郑海荣院士就曾获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也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典范。项目获奖时,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海荣研究员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产学研医合作对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先进院与联影医疗首先通过战略合作实现顶层设计,随后通过共同申请项目确保紧密合作,并联合培养人才, 实现人才与资本的双向流动。"可以说是一种技术与产业弥散融合的方式。"他还对记者提到了这批参与项目科研人员享受到的"特殊"待遇。10年里,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些科研人员,先进院不以申报项目、发表论文为考核指标,没有申报任何项目,也没有发表任何一篇SCI论文,同样但并不影响他们工资收入、不影响职称评定和定级,为的就是让他们安心攻克一个科研难题,就相当于一个研发特区。另外在2023年1月,他主持承担的国家应急重大专项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ECMO)获国家批准上市,为新冠疫情重症救治提供了关键设备。

而热门候选人颜宁,此前已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国。就在11月21日上午,在深圳市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成立大会上,由颜宁担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SMART)正式揭牌。颜宁在会上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使命是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着力打通生命健康领域原始科技创新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无形壁垒,为国家相关领域改革探索经验。“通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地,建设生物医药的深圳,建设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这是我们的愿景。”颜宁说。

同样45岁的郑南峰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平市,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会士。他长期从事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学方面的研究,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就在10月30日公布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获资助名单中,郑南峰刚刚入选。郑南峰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第一完成人)、首届科学探索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已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90余篇,他引3万余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4件。

而今年新当选的最年长院士谭家华,1946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谭家华与国内重点行业单位合作开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研究,2000年以来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礁岩"挖掘的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创新研发国内首型软体排铺设船、抛石整平平台等十余型特种作业装备,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

而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何祖华院士,研究水稻数十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他曾获评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2017年,何祖华研究组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后。随后在2021年12月16日,《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何祖华研究团队的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一条全新的植物基础免疫代谢调控网络,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的新机制。简要来说,该研究发现了水稻如何在不喷农药的情况下不得"稻瘟病"并能很好地生长。何祖华院士曾告诉第一财经,这一科学研究目前已应用到市场,从2006年起,这个系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抗病育种,种植的抗病水稻基本实现了广谱持久抗稻瘟病,降低了农药的施用。

今年是改革后的增选,与以往有所不同。

在早些时候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改革后的院士选举指南和有关实施办法。

不仅增选总名额增加,在评选方式、增选方向和领域都做了进一步细化。今年院士增选还增加了外部同行评选环节,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改变以往"院士评选院士"的方式,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首次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与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改进院士推荐规则,每位80周岁以下的院士只能推荐1人;候选人只需获得1名院士推荐且该院士所在专业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参评专业学部相同,或两者专业领域相近,方为有效。

引入外部同行专家评审,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组织外部同行专家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选,评选出的院士候选人经院党组审定后,提交院士增选大会选举。杰青等领域专家或成为评审专家的重要来源之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