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国蓝皮书:德国对华经贸政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德经贸走势

第一财经 2023-11-25 17:11:42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中德企业合作呈现新的更高水平的态势。

11月25日,同济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3)》(下称:蓝皮书)。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当选德国联邦总理,其领导下的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交通灯”联合政府正式开始运作。2022年是朔尔茨政府执政第一年,其《联合执政协议》的落实受到2月24日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的深刻影响。但3天后,朔尔茨发表了“时代转折”的演说,开启了德国政治、外交政策领域的全方位转变。本年度蓝皮书分析了“时代转折”下的德国所采取的内政与外交举措以及乌克兰危机给其带来的各方面挑战。

在政治上,蓝皮书称,德国政府对能源与气候政策的调整初具成效,德国暂时克服了能源价格飙升带来的能源危机。德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取决于乌克兰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发展,以及政府救助计划能否真正满足底层民众的需求。在外交上,蓝皮书说,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推进国家安全战略重大转向,调整全球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布局,谋求在欧洲和全球主动发挥作用,并着力开展气候与能源外交。在经济上,蓝皮书指出,德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德国经济部门表现各异,消费服务行业实现复苏,制造业和建筑业表现不佳。德国私人消费强劲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3)》

多元化战略不应限制对华合作

蓝皮书认为,尽管朔尔茨政府价值观主导的对华政策在短期内会给中德经贸关系带来一定波动,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得益于中国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原因。

对于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原因,蓝皮书举例道,首先,从德国经济制度来看,德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设定框架条件,维持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虽然近年来政府更积极地参与德国社会和国民经济活动,但是政府深度干预企业决策仍会遭到德国企业较大的抵制。

其次,从德国国家的经济利益考量,若减少经济出口导向,大幅度减少与一些经济体的经贸往来,会导致极大的社会福利损失。根据慕尼黑Ifo研究所的分析,实施“回岸外包”将导致德国GDP下降9.68%,实施“近岸外包”将使德国GDP下降4.17%。德国未来对其经济模式的调整不应是减少德国经济的国际联系或者是将经济合作仅限制在西方国家,多元化战略并不应该是限制对华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目标。蓝皮书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人群,以及全球最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是德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2022年11月朔尔茨结束访华之后,德国8位知名企业家在《法兰克福汇报》联合撰文,呼吁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反对离开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蓝皮书表示,由于在特定行业的并购难度增大,近年来中企在德国的投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绿地投资比重上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动力电池行业。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开工建设其首个海外电池工厂,并在2022年获得电芯生产许可。2020年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萨尔州建设电池工厂后,2022年又宣布将在勃兰登堡州建设第二家海外工厂。

在华德企有这些新趋势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转移到成本更低地区的趋势。德国政府也在推动德国与东南亚等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但是,蓝皮书认为,德国政府的举措并不会改变中国新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资源——发挥作用,也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蓝皮书认为,经济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双赢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功地完成了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行业“领跑”。中国德国商会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50%的受访在华德企认为未来5年中国企业将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创新领导者,这一比例在2016年只有35%。“中国在一些领域确立了优势,而德国在其他一些领域仍然具有优势,中国与德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单边依赖,而是相互依赖。”蓝皮书写道。

以并不属于高科技产品的光伏模组为例,虽然目前中国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70%,但蓝皮书表示,这是国际分工和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德国政客以政治逻辑干预经济的效果有限。

此外,蓝皮书认为,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对外向型的德国经济仍然具有极大吸引力,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德企改变其在华经营策略,进一步实施本土化战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在华德企选择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竞争让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开始利用中国的创新资源,为其全球市场提供新的产品。中德企业合作呈现新的更高水平的态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