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如何更好流通和运用成为当下的发力重点。
26日下午举行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海数据交易所年度发布会上,《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发布,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交易行业市场规模为876.8亿元,占全球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13.4%,占亚洲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66.5%。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前一日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家数据局将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与相关部门一道,研究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从供需两端发力,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治理。
数商如何挖掘数据要素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同时也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
刘烈宏表示,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丰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数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服务型数商是数据流通的推进者。
他认为,当前各方普遍认为数商是以数据为生产经营关键要素的企业。既有从事数据产品开发、发布、承销和数据资产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的服务企业,也有从事利用数据赋能相关产业,推动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的应用型企业,还有为数据采集、传输、管理等提供支撑的技术型企业。在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服务型数商是数据流通的推进者。
各类数商企业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将有哪些布局重点?
“我们作为技术驱动型数商,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在过去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去做数据的采集清洗、数据分析。如今来到数据要素时代,各行各业用户有海量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怎么样变成数据要素,其实是需要技术中立的第三方来去挖掘这部分价值的。”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批签约的数商星环科技创始人、CEO孙元浩告诉第一财经。
他表示,近期的很多文件包括25日数商大会开幕上发布的一些新成果,一直在强调要发挥数据的价值,而从数据再到数据要素的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中立的技术第三方来帮数据实现价值。
同样在2021年成为上海数交所首批签约的数商德勤,也在为数据交易机制中的一些制度设计提供支持。
围绕今年8月财政部公开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德勤中国管委会成员卢莹告诉记者,数据资产入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随着今年8月暂行规定的公布,很多企业更是做好了准备,预见接下来会有大量的数据资产进行交易。
她表示,一直以来数据资产是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数据资产从如何挖掘其本身,到数据的确权,如何形成一个产品体现价值,再到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披露等,其实也是可能性的问题。
数据交易上海探索
在全国率先成立数据交易所的上海,今年继续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新举措。
就上述年度发布会上,十余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成果发布,例如全球首个数据交易所交易规则体系。
该交易规则体系搭建了“办法—规范—指引”三个层级的交易制度结构,归集为“主体管理—交易管理—运营管理—纠纷解决”四大模块,回应数据交易的市场发展及管理需求;细化九项规范,推出特色的数据交易服务栏目,并以指导交易实践为目的,推出六项指引。
上海数交所总经理汤奇峰表示,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从资源化到产品化再到资产化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做出新的制度突破,形成新的实践示范。
揭牌两年来,上海数交所也在构建交易服务体系,加快优质数据产品供给。特别是对于目前场内数据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数商在数据交易中面临的合规、可信、成本、资产、生态等痛点问题。
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韦志林对记者表示,2023年以来,上海数交所单月数据交易额已超1亿元,并保持每月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为了迎接明年1月即将到来的数据资产“入表”,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围绕数据资产化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例如,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路径,提出了数据资产形成的“三步蒸馏法”,按照数据资源—数据产品—可交易数据产品—数据资产的途径确认数据资产,形成一个以定价、交易为基础的可观察体系。韦志林透露,今年以来,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牵头组织5期数据资产入表研修班吸引了大量数商。
长三角数链基于“1+1+1+X”架构体系,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区块链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1200台专用算力设备组网。
为破除数据安全高效流通中的诸多堵点卡点,需从治理理念与具体制度上着手,树立“以用为主”的观念,明确数据治理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更要通过数据的安全高效利用驱动数据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生产工具革新、场景驱动价值释放、流通生态重构、中小企业赋能和制度技术协同五大方面,推动数据要素从“沉睡的金矿”转化为“流动的血液”,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破局与共生,数据大使馆有望推动中国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造”全球数字秩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平衡安全底线(动态管控风险)与发展高线(释放数据红利),以此实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品的共赢输出。这一创新实践,或将为数字时代的“休谟难题”(开放与安全的悖论)提供东方解法。
数据交易所面临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未内部化、市场结构与垄断制约竞争活力等问题,需通过修正制度设计、重塑市场结构和优化监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