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廉政系赢政通创始人、董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竞争战略教研坊专家委员会委员)
“寒冬”这个词,已经说了好几年。企业家可能是最有“寒冷”体感的人群,但有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
这个“冬天”为什么这么漫长,甚至看起来遥遥无期?
01
这得从这个“寒冬”的本质说起:它并非单一原因生成,而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长经济周期的末尾;从全球贸易角度来看,因为大国博弈、竞争,导致稳固的全球化格局衰退;从消费者变化角度来看,新一代消费者正在崛起,新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有着完全不同过往的消费习惯、消费链路及消费主张;从人类命运角度来看,长达三年的全球疫情,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放大了全世界的焦虑情绪。
如果说,过往的经济寒冬只是“季节转换”,那么这一次,则堪称多管齐下带来的气候变化,“全球变冷”——该状态将长久存在,至少短期不可逆。
但这不一定全是坏事。
实际上,与其将这股寒意视作环境本身,不如将之当作商业世界对企业家,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的警醒——业绩并不总是高歌猛进的,客户也不总是信手拈来的,这才是商业的本质。想要活下去,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必须先洞悉这个本质。
02
遗憾的是,众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是“残酷”的,成功必须自“竞争”得来。
这也难怪,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乘风破浪。当新的环境来临时,大多数人是反应不过来的,于是去抱怨、去躺平、去等待,去幻想回到美好的童年,最终陷入了集体迷思,并成为“寒意”的一部分。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到,“企业的管理者有责任帮助企业摆脱对经济周期的依赖。”事实上,经济停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失去了增长的动力和方向,企业家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这大可不必。
描述商业本质的关键词并不只是残酷和竞争,还有增长和价值。企业必须冷静地意识到,增长从何而来,商业从来不是赌运气,也并非钻空子,而是从人性底层出发的价值交换。
因此,中国商业的繁荣是必然的。这信心来自于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向往的生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就是消费者的长期预算,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就是企业的增长空间。
03
我估计,当下这个所谓的“寒冬”,最多也就会持续3-5年的时间,届时又会是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但是,这3~5年不是给中国企业躺平的,这个“Gap Year”,将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筛选期。
如果说,风起时,任何企业都有机会,那么当商业本质回归后,只有能深切洞察世道人心、愿意不断创新,且认真做的企业才有机会登顶。
当然,具备以下三种特质的企业,将会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多的容错率和高起点:
第一个特质是拥有很长时间的品牌经营历史,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拥有一个很明确的消费价值;
第二个特质是现在的企业规模体量,不管大小,至少在其所属赛道上有独特性;
第三个特质是企业家的决心,一要想把这个企业持续做好,二是愿意用新方法、新模式来应对变化。
“企业越来越难做了”,这应只是企业家尚未适应环境的一时哀叹。你必须马上警醒,去适应,去创新,去寻回初心,走过这段必经之路,就是一个绝好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土供应链凭借技术突破、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单点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效率的较量。
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回应产品规划等问题。
从市场看,售价20万元以上、车长4米8的中大型车占据增程式汽车90%以上的份额,但是随着增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价格在不断下探,目前已下探至10万-15万元区间,很快会突破10万元的门槛。
“对于企业来说,征收高关税需要牺牲自己的利润,而设定最低价格对车企产品利润率的保持是有好处的。”
智能驾驶已经成为车企角逐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