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11月广义财政收支差额约7万亿,财政收支紧平衡继续|财税益侃

第一财经 2023-12-21 20:13:49 听新闻

作者:陈益刊    责编:杨志

财政收支差额,相当大部分需要靠政府举债来弥补。

今年以来的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11个月,广义财政(即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25.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4%。广义财政支出约32.2万亿元,同比下降0.3%。广义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约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7万亿元,但明显高于前些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在今年财政收入有限增长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下,仍保证了一定的支出强度,推动经济增长、防范化解风险,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有所加剧。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突破历史高点。

近期中央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由此调整了中央预算,将今年财政赤字率由年初3%提高至3.8%左右,这也创下历史新高。而这笔1万亿元资金将支持地方抗灾救灾补短板,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从收入端来看,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2%。这反映了经济稳步复苏,同时也跟去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性减收下,基数较低有关。因此,看两年平均增速更为客观。

罗志恒表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去年和今年的两年平均增速为2.3%,广义财政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3.0%。这反映了经济增长承压背景下,税基扩张缓慢、财政收入增长动力不足的现实。

不过,今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依然略高于全年收入预期(6.7%),完成全年预算收入问题不大。但由于今年以来楼市持续低迷,卖地收入依然大幅下降,以卖地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难以达到年初预算目标。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5.19万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20万亿元,同比下降17.9%。

从财政支出端来看,受制于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财政支出低增长,但总体仍保持一定支出力度。尤其是民生等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兜牢“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

财政收支差额,相当大部分需要靠政府举债来弥补。

根据粤开证券研究院数据,截至12月18日,2023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9.3万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26.6%。其中,新增债券发行4.6万亿元,较去年全年减少1115.4亿元。再融资债券发行4.7万亿元,较去年全年增加2.1万亿元,再融资债券发行占比上升至50.2%,较去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罗志恒认为,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大幅上升:一方面,与“一揽子化债方案”下特殊再融资债券放量发行(约1.39万亿元)有关,支持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地方债券到期压力加剧,2023年地方债到期规模达到3.7万亿元,较去年增长31.9%。

今年新增专项债已经基本发完,约3.9万亿元资金主要投向了产业园区、棚户区改造和医疗卫生三大方向。

粤开证券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2023年国债净融资额达到4.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58.2%。“今年新增赤字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包括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央加杠杆趋势明显。”罗志恒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罗志恒认为,202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形势总体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收支矛盾还可能阶段性加剧。财政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恢复、稳定微观主体预期、改善民生福祉、激发创新动力,同时又要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保障财政可持续性等多种目标下寻求平衡。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