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直达大脑深处的“按摩手” :抑郁症有望获精准靶向治疗

第一财经 2023-12-24 21:51:25 听新闻

作者:吴斯旻    责编:谢涓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

“精准无创”地进入脑部手术,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随着神经影像学发展,术前靶点定位更趋精准。磁波刀治疗过程中,使用磁共振来定位治疗靶点所花费的时间和过程,相当于给患者做一次最短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CT检查。”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王梅云对第一财经记者形容说。

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环路具有标志性的生物标志物,磁波刀手术更像是医生给神经做“脑部按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倾向用这个比喻来描述磁波刀治疗的患者体验——治疗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而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观察超声波“调控”患者神经核团的不同位置时的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刺激强弱。

在近期举办的“2023‘磁波刀’亚洲神经科学创新学者峰会”上,孙伯民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迄今对超过40例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完成磁波刀治疗,其中20%~30%患者术后达到完全治愈,其他患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脑部“磁波刀”治疗又称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脑部治疗系统,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相融合,利用磁共振影像引导和超声聚焦能量的热效应,实现靶点的生物摧毁,达到无创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类脑机接口技术。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做认知训练(2023年8月摄)。新华社

2021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目前,“磁波刀”在难治性抑郁、强迫症及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疾病上的应用在国内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磁波刀对精神疾病治疗潜力大

所谓“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是通过“定位”和“热调节”达到治疗目的。患者只需要躺下,医生挪动鼠标在患者大脑神经核团上找到定位靶点,由外界设备向该靶点输入一定参数的超声刺激,就可以完成治疗。

目前,精神病患者长期依赖药物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耐药问题,还意味着病人将始终在跷跷板上摇摆,症状经常反复。

但随着神经调节手术进入“精准无创”时代,多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望找到的特异性神经生物标志物和刺激靶点,获得其症状显著改善乃至疾病治愈的可能。

在孙伯民看来,精神疾病是磁波刀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精神疾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大;另一方面相较于药物控制,无创手术在难治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疾病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抑郁症为例,一篇今年9月发表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上的研究文章显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全球性、致残性疾病之一,估计全球患病人数为2.64亿。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分别达到3.4%和2.1%。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治疗,也并不是都能够有好的治疗效果。在接受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50%的患者不能达到缓解状态,大约 2/3 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序贯治疗来实现症状缓解。

今年4月,由上海瑞金医院发布的一项脑科学领域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研究成果显示,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对神经进行调控,重度抑郁症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平均改善超过60%。

孙伯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当病人的症状开始好转后,神经系统的抑郁环路中慢波频段能量就会上升,“这或许是抑郁症症状变化的标志,这也叫‘生物标志物’。”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其实可以视为一种疾病的综合征,在大脑的神经环路上拥有多处治疗靶点,过去几年的脑起搏器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现生物标志物后,利用侵入式/非侵入式设备刺激神经元,还有一个让业界始终存在顾虑的风险点: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是否会复发?反复刺激是否会有损神经?

2021年,孙伯民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利用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脑起搏器,通过多靶点联合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神经调节手术。在两年间的术后回访中,孙伯民发现,该患者虽有一定的轻躁狂症状,但相较之前有经常性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表现,已显著改善。

但他也提到,脑起搏器治疗可逆、可调,创伤小,但达不到治愈效果,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改善情况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术后长期管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侵入式手术,如果一次电极刺激的参数有所偏差,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由于还是需要开颅,DBS和更早之前的损毁术类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颅内出血风险。数据显示,在DBS治疗中,患者颅内出血率大概在1/200。这也意味着,当一家医院一年做了四五百个脑起搏器手术,总有一两个出血患者。

“年轻和精神敏感型患者(比较抑郁症患者)对创伤类治疗较为抵触,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则无法接受DBS治疗。”孙伯民补充说。

孙伯民表示,聚焦超声(磁波刀)可以视为一种“类毁损治疗”。“如果真的是治好了,就不需要反复手术,持续刺激。目前,在我们临床入组的病人中,对于好转程度不显的患者,还可以在一段间隔期后,继续通过聚焦超声进行神经调节,这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孙伯民说。

除了聚焦超声,还有另一种利用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也即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原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告诉记者, TMS治疗效果不可持续。随着电磁场刺激消失,患者可能在手术结束后一两个星期内再度复发,这表明TMS需要反复性治疗;此外,经颅磁对大脑皮质的治疗效果更好,对大脑深部治疗效果欠佳,而聚焦超声则相反,其可以“穿透”颅骨,“抵达”大脑神经核团深处,聚焦在特定靶点上进行病灶消融。业界对后者期待更大。

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候诊。新华社资料

“磁波刀”距离商用有多久?

尽管临床效果初显,但作为一种前沿技术,磁波刀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从临床试验走向规模化商用,仍有不少难关需要迈过。

第一道关卡是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患者。孙伯民表示,通过药物治疗无效且死亡风险高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手术治疗的必要。而掌握精神疾病诊断资质的并非神经外科医生而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对于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尚存在顾虑。

“我认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北方某精神专科医院院长如是对记者表示。他还提到,尽管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就医需求明显增多,但精神专科医生数量却未明显增长。此外无论是专科还是综合类医院,精神科医生的资质水平相较于其他科室均处于较低水平。比如对于同一患者是否患有重度抑郁症,不同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判断。

患者颅骨密度也会影响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孙伯民提及了一类案例,当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颅骨偏薄,超声波穿透其颅骨后,可能出现散射,由于“东奔西走”的超声波无法升温到50℃以上,最终只能对这类患者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此外,作为一种高值产品,较高的装机和治疗费用也影响患者可及性。

磁波刀源自于以色列创新医疗科技企业医视特(Insightec),这项技术在2011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50项最佳发明之一。2021年,医视特“磁波刀”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及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在中国获批上市。同年,也有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磁波刀”进入临床阶段,但相关器械产品的适应证聚焦在肿瘤治疗领域。上市近3年时间,医视特在中国的装机数并不多。医视特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北京市、广东省、河南省和上海市装机共6台。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一次治疗费用十几万元。

医视特中国区总经理邱鹏对记者表示,一项高值创新医疗器械要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用,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可或缺。从这个角度而言,“磁波刀”治疗方式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待更多本土化和进口磁波刀设备在国内的注册上市,以及“磁波刀”在精神类、肿瘤类等疾病领域适应证的拓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