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5日)公布了2023年12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从指数的变化情况看,大宗商品供应量、销售量均保持了上升走势,但增速放缓。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宽松,市场库存整体减少。
2023年12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0.7%,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分项指数显示,供应量、销售量均保持上升走势,其中,供应量升幅有所收窄,销售增速小幅回升,而库存量呈下降走势。
从各主要商品情况来看,随着预期节前消费端备货增加,部分商品生产企业生产热情依然高涨,大宗商品整体产量有所增加。2023年12月份,铁矿石、成品油和汽车供应量均有所增加,较上月分别增加2.3%、0.7%、4.8%,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3.6、4.9和1.1个百分点。
从销售情况来看,各主要商品中,铁矿石、原煤、有色金属和汽车销售量继续增加,增速继续加快;化工销售量有所增加,增速有所减缓;钢铁、成品油销售量有所下降。
从各主要商品库存情况来看,钢铁、铁矿石、有色金属库存量减少,其余品种库存量继续增加,但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减缓。
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宽松,市场库存整体减少。进入1月份,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以及春节临近,终端企业需求将有所放缓,大宗商品整体交易活跃度将呈现季节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趋于走低。
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
五位嘉宾将围绕“中国如何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一德期货首席分析师王伟伟强调,精炼铜进口关税前景并未完全消失,美国未来铜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
对于这轮行情的上涨逻辑,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认为,最大的驱动因素源于供给侧,“反内卷”预期推升价格上涨,同时煤炭价格的上涨使下游电力成本提高,可能导致下游收缩供给,也带来了价格上涨的预期;需求侧,市场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加上城市更新、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建设等,又带来改善预期。与此同时,在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下,大宗商品关键战略原材料正面临定价重估。
7月以来,多晶硅期货累计涨幅已超50%,月涨幅大幅领跑焦煤、玻璃、焦炭等其他大宗商品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