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13位Z世代的故事。
苏睿,2001年出生,2018年考入上海科技大学,在校期间创办贻如生物,希望用制造业和工程学的方法做生物制造,推动地球生态更加绿色环保。
苏睿
科创Z世代第13位嘉宾
贻如生物创始人兼CEO
创业的DNA初三就动了
想创业的种子在苏睿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第一次见面苏睿就告诉我们,他成长在一个非常自由、民主的家庭,自己从小被“放养”, 初中开始就住进了寄宿学校。13岁,当别的同学还要父母接送的时候,他就当起了“驴友”,一个人背着包去旅行了。高中,他参加了学生会竞选,不出意外地当选了学生会主席,成了100多人团队的“大当家”。
而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梦想,苏睿说那是从初三就确定的愿望,并且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在他眼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或者社会进步的创新主体已经逐渐从个体转化为企业,从文化转化为科技,也正因为如此,要做一名科技领域的企业家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
“梦中情校”助力创业梦
苏睿还在读高中时,参加了一次去上海的夏令营,这次夏令营让苏睿走进了上海科技大学,并被上科大的科研和创业氛围深深吸引。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上科大的名字,并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
刚入学的时候,他对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很不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又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编程、实验都要学,作业根本写不完,每天都很迷茫的苏睿就这样走过了他第一年的大学生活,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和特殊的教学体系之下,到了大三,苏睿开始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该写的作业都写完了,终于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了。2021年,作为组长的苏睿带领本科生队伍ShanghaiTech_China以项目“基于贻贝的柔性压感可控降解释药型骨胶水(MIBOM)”代表中国获得202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并勇夺全球季军。这次比赛也成为了他开始思考“未来究竟要做什么”的重要转折点。
有漂亮的绩点,又拿到了国际大赛的奖项,苏睿仿佛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未来能走的既定路线——保研、出国、读博、进高校,一切顺理成章。但那从初三就开始萌动的创业DNA让苏睿更想选择一种充满不确定的冒险和挑战,那是他更喜欢的生活。
凭借着这个材料,2021年,大学还没毕业的苏睿和他的好朋友兼合伙人文昱杰,拿到了他们人生的第一笔投资,并创办了贻如生物,开始了他们用制造业和工程学的方法做合成生物皮革的创业之路。
乐观“恐怖分子”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苏睿说,创业两年经历过太多失败。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乐观恐怖分子”,他觉得失败会让人知道哪条路走不通,所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失败反而是莫大的成功和经验。
苏睿给我们讲述了他创业以来碰到的各种困难,其中最大的莫过于产品产业化的过程。比如一开始他们认为发酵最核心的困难应该是原料成本高,于是他们就把发酵时添加的糖全都换成了一些非粮生物质,解决了成本的问题。但是后来发现一到生产,因为你要对整个罐子灭菌,又出现了蒸汽成本、能源成本等新问题,这对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怎么样去再进一步产业化?这群年轻人又开始在菌种上下功夫,经过不断地尝试,现在他们培养的菌株非常独特,全程都不需要灭菌,就可以直接生长,而且生长速度特别快,通过压缩发酵时间和能源成本,最终实现了对于产品的成本控制。
创业讲求实干,苏睿将此概括为“先起飞再调整姿态”,就是先做起来,再在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在贻如生物的办公楼里,上下几层有很多设备,很多生产线,除此之外还有单独的工厂,当被问到这么重的资产,你不害怕失败吗?苏睿依旧非常乐观地告诉我们,这些将来就是他的壁垒。他就是要把技术底层和制造业结合起来,互相成就。下一步,他希望公司能对客户交付出真正的生物级产品,让生物制造皮革的产品在C端消费者中彻底普及。
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作为年轻的Z世代创业者,从高中做学生会主席到大学带领团队打比赛,喜欢团队协作的苏睿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自己和合伙人都是00后,团队核心成员则都是80后和90后,这样的人员年龄结构实现了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和成熟经验的优势互补。苏睿觉得,00后最大的优点是肯学习、真学习。他坦言,在招聘年长自己的前辈时,他会把姿态放得很低,会以一个请对方帮忙的态度来说服对方加入自己的团队,而这样的组合也给纺织这个传统得不能更传统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和苏睿的交流不知不觉就进行了两三个钟头,他的语速特别快,我们一边消化聊天的内容,一边也会感慨眼前这个2001年出生的年轻CEO是经历了怎样陡峭的学习曲线,才变得如此从容、乐观、自信和勇敢。我们问他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他给我们了一个非常Z世代的答案: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路。正如贻如的slogan“Life finds the way”一样,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且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和成长。我们愿意相信,苏睿和他的团队未来一定会找到一条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新路。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秦妮
采访人:辛梓
撰 稿:秦妮
编 辑:秦妮
摄 像:徐峥巍 孔凡天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