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各区两会进入参政、议政佳期。一月十日,笔者关注的徐汇区两会进入高光时刻。这一天,中共徐汇区委副书记、徐汇区区长钟晓咏参加天平代表团分组审议,倾听代表的心声,与人大代表一起展开热烈讨论,就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城市更新、人民生活新需求等方面工作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2023年的工作成绩,提出的2024年目标任务契合区情,定位精准、路径清晰。
审议中,区长钟晓咏代表不时就相关问题与大家深入探讨。他表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轨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徐汇各部门在区委带领下,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经济增速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交流重要平台落户徐汇,零星旧改、片区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民生项目有力推进,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这场审议主题会介绍后,多位市、区人大代表和笔者再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今年也是我研究、观察徐汇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三十周年;观察和介入天平街道社区发展工作二十周年。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的民生项目推进方面,因为这就是上海中心城区新质生产力保障、也是人民群众(社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其实就是一线干部和基层党委奋斗目标。天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酝酿出自己的党建品牌即红蕴天平;这是在百年风华之际的构想。经过二年多探索,天平街道党工委于去年七月即建党102周年之间提出服务群众矩阵理念。即以“联盟赋能矩阵、多元关爱矩阵、达人助力矩阵”等为支点,推出“红蕴民生服务矩阵”,努力让区域化党建、服务民生、创新治理等工作更富成效,更直接地了解和满足群众的新需求!
而从建党百年到今年元月,我对红蕴天平党建品牌的观察则聚焦于:标准菜场、社区食堂、口袋公园;我认为这是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最根本的社区指标,并且兼顾着社区群众及辖区众单位的传统需求和新需求。去年末,总书记对上海的重要指示中更是强调生活质量提升!
为此,徐汇区人大代表、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曲文倩在和我交流时就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再聚焦、再强化、再诠释,特别是擘画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鲜活图景,是我们做好社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关心关爱老年群体的同时,如何让更多的青年融入社区、拥抱社区、热爱社区,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今年我们要推进青年发展型街区建设,还要迎来天平德育圈十周年,进一步精耕双向赋能“实景图”,激发青年在社区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活力。在深度交流中,我告知曲文倩代表的则是:标准菜场、社区食堂、口袋公园这三大要素已经在鲜活图景体现出了自身的感召力和口碑;并得到了主流媒体关注。
在以往的智库式调研中,笔者和同仁们早就发现:位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2.68平方公里的天平街道常住居民超过5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三分之一。梧桐树下,对日夜居住在此的居民来说,除了自带人文历史滤镜的家门口好风景,更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便捷和齐备的民生保障。二零零八年,笔者就直接参与了广元路标准化菜场的选址。
2023年12月28日,位于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的广元菜场、复中市集同步焕新开业,加上已经于12月中旬开业的肇嘉浜路高安市集,如今天平街道辖区内3家标准化菜场至此均已完成智慧化改造,在辞旧迎新之际为市民采办年货及时提供着便利。需要说明的是:天平街道是东西向狭长地形,上海世博会前夕布局标准化菜场时,广元路菜场和复兴中路菜场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街道西侧和东侧开业,辐射周边15个居民区近3万居民,购菜品需求一直较为旺盛。但随着市场设施逐渐老旧,环境不如超市菜店、消费体验和综合竞争力不足等缺陷就开始显现。“菜场手机和wifi信号不佳,付款时经常要到室外找信号,像举‘大哥大’一样”;一位经历过《繁花》年代的年长居民,就曾经这样描述其在广元路菜场的窘境。
菜场改造前夕,以红蕴天平为党建理念的街道办事处多次听取周边居民意见,各位菜场老主顾们也纷纷提出诸多建议,包括菜场装修的材质用料、室内光线的亮暗、摊位布局等实质性意见,菜场的改造方案因此几易其稿。在这些要求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智慧化改造则是此次更新的一大亮点。广元路菜场就嵌入智慧大屏,并引入统一的智慧化收银系统。菜场内配备了智能电子秤、农残检测仪器,还与区商务委等相关管理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让每一台电子秤的动向都实时接入菜场后台系统,动态检测市场动向,保障“菜篮子”稳定供应。
除了菜篮子,社区居民还有更新质的需求就是办好社区食堂。第一财经月刊曾经这样报道:“66梧桐院坐落于乌鲁木齐南路,是一家徐汇区天平街道的社区食堂。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305家社区长者食堂和1303家集中用餐的老年助餐点。66梧桐院正是其中颇有名气的网红案例”。而“成为网红,首先是因为这家餐厅开在一处建于1932年的临街老洋房里,该建筑与武康大楼出自同一位设计师。清水红砖、临街的落地玻璃墙、更明亮的灯光,让66梧桐院从外观看就是一个有格调的餐馆。目前,整个店面是由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无偿提供给社区食堂的经营者使用”。
一财记者观察到的这家网红现象是:“自选档口每天会提供近60道菜,从东坡肉、清蒸狮子头到炒上海青,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8月中旬刚开没两天,清蒸梭子蟹就被端上了66梧桐院的自选档口。上海海鲜小馆里的梭子蟹要110元一斤,而66梧桐院每只只需要29元。菜价和口味也吸引了很多附近的上班族”。
在天平社区,最近还有一家社区餐厅因网球大师费德勒“打卡”而出圈了;那就是陕西南路550弄屋里厢社区食堂。这条位于嘉善路和陕西南路之间的弄堂,长约百米,曾经是远近有名的马路菜场。现在社区干部观察到:每天中午,屋里厢社区食堂总是排着长队;除了社区的老人前来就餐,附近的上班族也来“蹭饭”,甚至居住在黄浦区的居民,也会过来“串门”;吃完饭,再在550弄堂里的几个店铺逛一逛、看一看,带一些蔬菜、面条或者馒头再回家。
近年来,天平街道克服各种艰辛困难,不断对这条弄堂进行整治,逐步疏导商贩,让马路归于平静。曲文倩认为:街区治理不仅要规范秩序,更要保留城市“烟火气”。而此番《繁花》重新激活的黄河路,人们就是留恋曾经的烟火气。在550弄堂改建工程中,特意保留了弄堂两边的蔬菜铺、包子铺、面条店和杂货铺,以方便居民生活,并对这些提供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店铺都进行了门头的改造。让我感动的是:天平街道发布由百余家商铺及各类区域单位组成的红蕴民生服务矩阵,涵盖餐饮、健康、生活等多种服务,打造社区便民服务的综合枢纽。550弄堂里的屋里厢食堂、鲁东包子铺、面条店、蔬菜店、杂货铺等都是矩阵的成员单位,面向辖区老年居民、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折扣优惠,携手汇聚服务为民的强大合力。
民以食为天之后,更高级的需求就当是精神愉悦和社会交际了;口袋公园应运而生!从2016年启动口袋公园建设至今,上海口袋公园的数量已达265个。所谓口袋公园,是指濒临居民区或街区、利用非市场、非生产空间开发而成的迷你型公共绿地。其中,不少有绿化特色、有设计美感、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口袋公园都在建成之初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红蕴天平党建工作在口袋公园的设置上,就赢得了民心口碑。如位于永嘉路309号的嘉澜庭曾获得亚洲地区建筑界最高设计奖,是嘉澜片区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嘉澜庭口袋公园整合了休闲游赏空间、文化橱窗共享空间、公益市集活动空间、口袋咖啡店漫品生活空间,为社区提供了多元共享的公共空间,激活社区公共生活的连锁反应。而新春慰问,总充满着人情味!
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个片区内许多旧式民居里藏着很多故事,如瞿秋白旧居、田汉寓所、萧红、巴金旧居等,还有曾经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存,如中共地下秘密电台旧址、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钱壮飞旧居……因此,红蕴天平党建就此串联形成“左翼作家在天平”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两条红色线路,将其打造红色文旅资源和历史保护建筑集聚的片区,每幢文物点和老建筑诉说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因此,嘉澜庭就是民族凝聚力的新坐标!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