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笔者从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开启下半年经济景气调研。华漕向来是上海经济强镇、发展地缘要冲和长三角人文重镇,而且她还有个光辉灿烂的口碑——文运灿烂,武卫壮烈!此番调研因恰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故笔者先行祭奠当年牺牲地华漕抗战史迹馆!
今年正好是我就读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十周年,当年纪念抗战;本科导师杨立强教授介绍我去访谈一位马来西亚华侨、上海抗日英雄任达。老英雄很谦虚,主要向我讲述当时还是上海县(一九九二年撤县建区为闵行)的英勇抗战事迹和组织概况;这对于当年只了解四行仓库抗战遗址的我是重要教诲。老英雄讲述的抗争之地就是华漕镇,算来我关注华漕已四十年!
老英雄任达(1910-1987)、字铁锋,曾经是闽东红军独立第二团团长。他的红军搭档即政委就是著名的菲律宾归侨叶飞,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一九三七年,任达在华漕率部浴血奋战、抵御日寇时的身份是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战友就是当地五百多热血青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抗战初期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烈士众多。如今英烈们不屈抗争之地,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前湾!是如今长三角国家战略发展腹地的核心区!
实地调研中,我就了解到——作为闵行“北部先行”战略的核心承载地,华漕镇肩负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使命,当地正以前湾10平方公里集建区为核心,全域加速打造成为面向国际国内的世界级会客厅、引领高品质生活的人民城市样板区、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在产业集聚与民生改善中寻找最优解。
华漕全域面积二十八平方公里,经过大动迁、大拆违,如今进入大发展阶段。镇长李斌上月在对话市民中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正在加速形成生物医药、现代商贸、数字经济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区”。具体而言就是在产业布局上:南部打造生物医药集群、中部形成现代商贸核心、北部建设数字智创引擎,推动地区产业能级不断跃升,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如北部即前湾,按照战略路径设计:主要依托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正大天晴、先声药业、云南白药等龙头企业集聚,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全链条。其中,Costco开市客、前湾印象城MEGA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叠加进博会溢出效应,直接推动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新枢纽。而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电竞等领域,使得新易腾、赛意信息等新项目加速孵化,即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今华漕,已经能够直接吸引头部企业和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前来论道。如就在今年六月十九至二十日:“拾年”——新药创始人第十届年会在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举行。本届年会以“拾年”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及投资人,展望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旭波,闵行区副区长谭瑞琮,华漕镇党委书记周胜春等领导参加年会主论坛。
这次年会主题活动中,信达生物孵化器——信达创新港正式启动。我在调研中获知:信达生物孵化器落地华漕,是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打造的创新开放平台,聚焦大健康产业,致力于为入驻企业提供科学、运营及资源支持,通过赋能协同与生态共建,推动产业创新并赋能闵行发展。孵化器按照国际一流科研标准,建设研发实验室,并配套包括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系统,实现实验室业务的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中心实验室整体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该孵化器将致力推动早期药物研发、转化医学平台建设与初创企业孵化,进一步强化区域在生物医药领域孵化能级与科技支撑。企业预计今年将共有17款产品实现商品化,2027年产品收入将达200亿元。
我进一步了解到:作为闵行北部先行战略核心承载地的华漕,生物医药产业正迅速发展且集聚效能不断增强,吸引了信达在内的10余家龙头企业落地,构建起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医药冷链配送完整的产业链,千亿级生物医药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而公众更感兴趣的是生活圈如何营造,闵行华漕镇同样有大手笔。如上海前湾印象城MEGA所处的虹桥主城前湾地区位于苏州河前端,是苏州河进入上海主城区的第一个集中建设区域。而前湾地区则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主要核心功能承载区,是面向国际国内的世界级“会客厅”、引领高品质生活的人民城市样板区、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调研中获悉:虹桥前湾地区规划总建筑面积规模约12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约460万平方米,商办约280万平方米,研发约190万平方米,同时公共服务等其他设施约270万平方米。在我和同行的智库专家姜浩峰看来:此地已经形成了开发强度适宜、功能结构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更重要的是:前湾区域内汇集众多国际学校,国际化氛围浓厚;与此同时华漕镇还将与华东师范大学携手办学,打造闪亮教育名片,继续扩大前湾板块的潜力与声望。
在和著名作家、上海闵行区政协委员、明镜书院院长吴玉林的面对面交流中,他很振奋于华漕发展新成就;同时,他向我强调了华漕也是人文要素集聚区、正在编制华漕镇志。就是在编制地方志的过程中,吴玉林对当地灿烂的文明源泉更有了崭新的体会。如华漕镇苏州河一带曾有十里梅花源,为明代著名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和藏书家王圻回乡种植。而在闵行区政协和闵行区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华漕镇毅然与上海书店出版社签约合作,启动超千万字的《王圻全集》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王圻的著作进行整理、点校。特别是在2023年8月,闵行区政协与上海市社联共同主办“苏州河第一村和王圻”亮吧雅集,众多专家畅谈王圻生平和思想文化的发掘传承,开启了探索王圻的人文之旅。吴玉林特地介绍华漕的王圻故里展陈馆分为事功、治学、归根三部分,全面展示王圻一生及其所处时代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
而我熟悉的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历史所所长的上海史权威熊月之指出:“王圻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很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打造成上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我自己在调研中很感动的是:华漕先贤王圻在归隐返乡后仍致力于造福一方,不仅筑梅花源盛景怡情,更修《东吴水利考》为明清时期水利著作翘楚,为今人如何热爱与建设故土提供榜样。
最后,吴玉林向我表示也要以先贤王圻为榜样——多做人文事实并积极守护文脉。他最近参加的重要课题就是:闵行区《春申典藏》编纂项目。闵行区委宣传部认为:“闵行地处吴根越角,承700年上海县历史文脉,素有春申大地之誉。自元代立县以来,涌现了王逢、秦裕伯、王圻、董其昌、侯峒曾等一批先贤名家,或扎根桑梓,或寓居于此,为这片土地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因此,系统梳理、科学保存这些地方文献,已经成为传承文化根脉、服务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作为闵行区的重大文化项目,我了解到《春申典藏》编纂工作旨在系统梳理——“写闵行的书、闵行人写的书、在闵行写的书”,打造一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文化辨识度的地方文献集成。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2025—2029年)搜集、遴选、整理形成《闵行历代文献著述总目》,在此基础上编纂《闵行历代文献选辑》30册,为后世留下一部翔实权威的文化典藏。真是仓禀实而知礼节啊!在此祝愿闵行人文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明镜书院学术顾问)
当前医保支出多以仿药和中药为主,创新药的比例仅为3%,未来创新药商保支付的空间巨大。
方案聚焦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临床试验和上市注册等环节的难点和堵点,对重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加速转化”。
点击查看长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动向
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点击查看长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