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突然成为最热门的网红城市。元旦三天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59亿元,均为历史巅峰。
这背后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
地利
哈尔滨是地球上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超大型城市。也就是说,工业时代留下的底子加上地理纬度的优势,哈尔滨是非常适合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的,而它本身就是传统旅游城市。
我们看疫情前的数据:2016年哈尔滨旅游总收入1039.1亿元,2017年为1177.5亿元,2018年为1376.18亿元,2019年为1575.7亿元……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最初是由政府为迎接千禧年的文旅活动而设,然后一直延续下来。2022年年初的冬奥会带火了冰雪运动,经过初步培育,这两年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共有50多条不同级别的滑雪道,可以满足各类滑雪爱好者的要求。
哈尔滨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所提供的异域风情体验。由于哈尔滨距离俄罗斯较近,其历史背景使欧洲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在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央大街上,众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经典欧式建筑紧密排列,为游客带来仿佛置身欧洲的异域风情。
此外,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作为该市的地标性建筑,充分展现了拜占庭风格建筑的精致与优美。这些独特的元素共同提升了哈尔滨的吸引力。相较于出国旅游,哈尔滨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替代方案。
天时
受日本排放核污水以及诸多政治事件的影响,中国游客对出国游的兴趣在下降。2018年,日本是中国游客人数、消费额的双料冠军。2019年,中国访日游客达959.4万人次,占到赴日外国游客的约1/3。当年雪乡宰客事件后,很多人就说去北海道更便宜,服务更好。如今,这些需求一部分都转回国内了。
国内游已经火起来了,出境游仍在“躺平”。2023年上半年,在泰国、新加坡、日本等亚太旅游市场上,中国不再是“最大客源地”。赴日旅游更是低迷。日本旅游产品成交大幅下滑,短期退订趋势明显。
日本政府观光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游客访问日本59.46万人次,较疫情前同期减少了86.9%,是降幅最显著的国家。冬季旅游的两大亮点,一个是玩雪,一个是避寒。在另一个方向避寒上,2023年5月初,印尼巴厘岛发生了中国情侣遇害案;在东南亚旅行不安全,会被绑架割器官的传闻,又吓退了潜在游客。
人和
哈尔滨的成功,也归因于其快速处理负面舆情并转化为机遇的能力。2023年12月18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游客因等待时间过长不满,有人高呼“退票”。当天游客的退票需求就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公开致歉,承认对服务不足的深刻反思并立即整改。哈尔滨市文旅局领导也赶到现场进行督导。
这种迅速响应和整改,不仅平息了冰雪大世界的负面舆情,还有助于消除之前“雪乡宰客”的不良印象,为随后的网络病毒式传播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广冬季旅游,哈尔滨确实下足了功夫。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都发起了倡议,以优待游客为核心策略。除了传统的冰雪大世界,哈尔滨还特别安排了人造月亮在索菲亚大教堂上空升起,为南方游客在室外设立温暖驿站,以及鄂伦春族与驯鹿互动活动等。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为哈尔滨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和关注度。
有了这样的基础,传播变得自然而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小红书和抖音,哈尔滨的相关内容频繁出现在推荐榜单上,并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
现在许多地方的文旅局局长都亲自参与视频和直播推广,但成功的传播需要善于利用趋势和机会。哈尔滨恰好抓住了这一点。在网络走红后,他们主动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推广视频和攻略。他们还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回应网民的赞扬,这种谦虚和幽默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在创造“传播点”。当这些“网红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和讨论时,它们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这种传播效应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并激发潜在的旅游需求。
展望
哈尔滨作为地球上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超大型城市,是一个全球性优势。这个优势,不能只停留在国内,哈尔滨的目光,也不能只停留在国内,要把辐射能力扩展到东南亚国家。哈尔滨的竞争对象,不是内蒙古、东三省、新疆,而是日本的北海道、韩国、俄罗斯。这个产值可以做得很大。
哈尔滨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也是传统的旅游大省。东北虎林园、哈尔滨极地公园、亚布力滑雪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中央大街、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太阳岛雪博会等景点,可以涵盖拍照、运动、人文等多种文旅需求,吸引力比单一的美食会大很多,也可以有效地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单客消费。
而且,入境游这个行业,含金量非常高。
入境游,本质是一种服务业出口。出口有一个出口国内增加值(DVA)的概念,指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即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的价值部分。它表示了一个国家从生产到出口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劳动力成本等。
出口增加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利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这个概念剔除了出口产品中属于外国的价值,重新衡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属于本国的要素收入,进一步精确地衡量本国贸易利得。
用这概念去看,中国企业出口增加值占出口比重约为30%。这就是说中国大量出口中只有约30%的价值由中国获得,剩余70%的价值均属于国外。
但入境游这样的服务业出口就不一样了、主要由劳动组成的服务业,本国增加值占比大。比如给外国人做一顿饭,表演一个节目,一个纯手工的特色工艺品,都几乎100%由国内创造,由当地人获得。所以,如果有2.1万亿的入境游出口额,带来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相当于三倍的制造业出口,那么,就相当于6万亿的制造业出口。这个数目,已经可以说不是一个补充,而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独立的出口行业了。
局限
冰雪旅游,对哈尔滨、黑龙江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方向。
同一个因素,对于不同产业,影响可以是截然相反的。天气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北方冬天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地面上泥土冻得挖机都挖不动,没有办法施工,一年要耽误好几个月。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经济的要素,资本、人,都会往自然条件更好的地方转移。
回顾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在伪满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各种限制,资源和人力无法向南方流动。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
如今,在市场经济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资源和人力自然而然地向更温暖、更有活力的南方地区流动。
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东北地区不需要发展了呢?其实,发展的本质是提高人民福祉,而不仅仅是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像现在许多东北人选择前往海南发展,人的流动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哈尔滨的年轻人到南方学习、生活和创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北方的老人到南方养老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在跨省医保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毕竟,发展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抽象的地区为本。
通过人口的迁移,当东北地区的人口减少时,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即使东北地区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但当地的人们仍可以恢复到当年在全国的生活水平排序。换言之,各地区的人均GDP将逐渐接近,实现均衡发展。
实际上,由于人口的自由迁徙,美国各州的GDP差异很大,但人均GDP的差异却比中国小得多。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通过人口的流动和均衡发展,我们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人民的福祉。
从这个角度,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应该考核的是人均GDP,而对经济发展地区,应该考核的是GDP总量。抓住这个点,不管是振兴地方的产业选择,还是地方债、转移支付等问题,都可以得到高效解决。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决,就是中国经济的转机。
地方旅游大战背后是地方促消费的焦虑
我国拥有统一的货币和财政体系,为构建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地方保护主义等挑战。
机构指出,出入境客流恢复带动机场免税业务增长,布局出入境游的公司业绩仍有恢复&增量空间。
冰雪旅游热度逐渐升高,目前各大雪场也已进入“开板”倒计时,滑雪度假村、室内滑雪场也成为双11“囤货”的热门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