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联储宣布这一流动性工具到期不续,影响几何?

第一财经 2024-01-25 20:02:55 听新闻

作者:胡弋杰    责编:盛媛

美联储在声明中还称,BTFP在到期前,调整后的利率将“不低于”贷款发放当日有效的准备金余额利率,并立即生效。

美联储在2023年春季银行业危机中推出的流动性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在3月11日后将按期退出。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联储在一份声明中说,BTFP将于3月11日到期后结束。声明还说,在3月11日前,针对该融资计划的新增贷款,利率将“不低于”贷款发放当日有效的准备金余额利率,并立即生效。准备金余额利率通常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同步变动,目前为5.4%。

由于本季度大规模BTFP到期,加之有迹象显示当前美国回购市场资金流动性较为紧张,市场对相关流动性冲击的担忧随着该工具到期日的临近而水涨船高。

美联储此举对美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到底影响几何?对美联储下一步政策路径是否有指引意义?

机构观点认为,一方面,BTFP的终结对银行间流动性影响或有限;另一方面,随着降息紧迫性降低,美联储选择“先暂缓缩表,再相机降息”的决策路径的概率正在增加,因为相比于信号作用更强的降息,放缓缩表是更谨慎的选择,这为转向宽松留出回旋余地。

“作为美国隔夜回购市场基准利率的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近期出现飙升,虽然主要是受到年末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是暂时的,但鉴于美联储仍继续缩表,加上美国财政部发债规模仍居高位,从而加剧了美国国债的供需失衡,这可能会成为今年的常态。随着准备金开始明显下降,SOFR将进一步走高。”摩根大通美国固定收益分析师坎宁安(Holly Cunningham)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而放慢缩表速度应该会减缓SOFR与联邦基金利率利差扩大的压力”。

按期退出

BTFP是美联储为应对2023年春季银行业危机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流动性工具。该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包括银行、储蓄协会、信用社等)提供长达一年的贷款,这些贷款以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抵押支持证券(MBS)等为抵押品。相较于传统的贴现窗口,抵押品的价值按照票面价值而非市值计算,且贷款利率则按贷款发放日一年期隔夜指数互换(OIS)外加10个基点计算,为固定利率,比贴现窗口的利率要低。

分析人士表示,美联储本次宣布对BTFP到期不续并非无迹可寻,一则是对银行流动性的担忧已经下降,二则是银行利用BTFP进行套利,这降低了该工具的意义。

美联储公布数据显示,在1月17日的一周内,BTFP余额上升至1615亿美元,为连续第六周上行。分析人士表示,该工具近期的用量上行主要反映银行的套利行为。一年期OIS利率可以被理解为交易员对美联储未来1年利率的预期。自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以来,随着市场降息预期升温,一年期OIS掉期利率下行,从2023年12月初至2024年1月9日,1年OIS利率均值为4.90%,1月9日为4.84%,与5.40%的银行准备金利率(IORB)相比存在明显的套利空间。换言之,银行只需要将BTFP借款存入美联储银行准备金账户即可无风险获得利差。

同时,美联储官员之前已经暗示该计划3月11日后可能不会展期。当地时间1月9日,美联储监管副主席巴尔表示BTFP“非常快速地降低了(金融)系统的压力,非常有效”,但也补充“它(BTFP)确实是作为紧急救助项目设立的”。“这是为紧急情况而制定的计划,我们希望确保银行、银行债权人和银行储户明白,银行拥有他们所需的流动性。”巴尔说。

先暂缓缩表,再相机降息?

机构观点认为,BTFP的终结对银行间流动性影响或有限,原因是当前准备金余额仍然充足。过去数月美联储缩表的影响大部分体现在隔夜逆回购的下降,而非准备金的消耗。但是,考虑到一季度预计将有大规模BTFP到期,相关流动性冲击仍需警惕。

据联邦储备经济数据(FRED),截至目前,隔夜逆回购规模已不足7000亿美元,同时,SOFR等融资市场基准利率近期出现飙升,引发“钱荒”担忧。

但近期美国主要经济数据被认为反映了需求侧韧性,或并不支持美联储过快降息。比如,美国12月零售销售环比0.6%,高于预期0.4%和前值0.3%,其中无店铺零售业、服装、日用品在12月的环比涨幅居前,显示消费者在假期季节消费表现强劲。此外,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在1月13日当周下降至18.7万人的低位。1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上行至78.8,预期为70,前值69.7。

有分析观点认为,为缓和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美联储或选择“先暂缓缩表,再相机降息”的决策路径。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写道:“相比于信号作用更强的降息,放缓缩表更容易获得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委员们的通过,而且缓步行进降低的是瞬时流动性冲击的风险,拉长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时间,也并不意味着快速转向宽松,只是留出更多余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