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基因疗法有望根治遗传性耳聋?《柳叶刀》发布一项重大医学成果

第一财经 2024-01-26 13:33:17 听新闻

作者:邹臻杰    责编:计亚

该基因疗法在OTOF基因突变所致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将推进其他致聋基因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基因疗法有望根治遗传性耳聋?

1月25日,全球医学顶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下称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团队领衔且题为《AAV1-hOTOF基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一项单臂研究》(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的研究长文。

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该研究属于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其意义在于证明了AAV1-hOTOF在OTOF基因突变所致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将推进其他致聋基因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数据显示,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约有2600万,其中60%与遗传因素相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DFNB9)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占遗传性耳聋的2%至8%,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临床上尚无治疗遗传性耳聋的药物。

AAV1-hOTOF基因治疗,是一种针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患者的创新型疗法。那么,究竟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患者占比多少?上述研究中,AAV1-hOTOF基因治疗方案如何实施,结果如何?

“目前,全球已知致聋基因有150多个,OTOF是常见基因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1%左右;OTOF也正是我们此次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靶点。”该项研究主导人员、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主任医师舒易来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根据研究方案,该单中心临床试验中,入选标准为患重度听力损失至全聋,并且OTOF两个等位基因均携带突变(年龄为1至18岁),排除标准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或体内针对AAV1的中和抗体滴度>1:2000的患者。研究者经外耳道入路通过圆窗向受试者耳蜗内单次注射AAV1-hOTOF,将治疗后6周评估剂量限制性毒性作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为有效性和其他安全性。最终,425名受试者被筛选,6名受试者被招募入组并接受AAV1-hOTOF基因治疗。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26周的随访时间内,6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毒性反应,AAV1-hOTOF基因治疗在随访期间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5位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听觉功能恢复,并且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更明显。

(图:AAV1-hOTOF基因治疗前后的受试者听力)

事实上,上述研究也被业内称为是全球第一项双AAV(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载体的人体试验。由于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AAV的装载容量,为了克服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研究团队利用AAV的双载体递送系统,即由2个AAV载体携带OTOF基因编码序列,在OTOF耳聋动物模型中表达具有正常功能的人源OTOF蛋白,显著改善了听力。

对于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舒易来教授为记者解释,腺相关病毒载体即AAV载体目前是基因治疗领域最常用的载体之一,且已经有多款AAV基因治疗药物上市。

“为尽可能避免AAV相关的风险,考虑到安全性,研究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一方面,在血清型选择上,筛选并采用已经上市药物使用的AAV1载体,其已经在人体进行安全性验证;另一方面,采用内耳局部给药,并在临床前就进行了剂量效应探索,给药量只有30或50微升。此外,入组患者筛选上,将AAV1中和抗体浓度作为排除标准之一。而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我们会对AAV相关风险进行系统监控以及准备充分的预案。”舒易来教授说。

“这是一项非常‘聪明’的研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评价。

朱同玉院长向记者解释,一方面,此次研究选择的靶点非常“聪明”且关键,这在于研究所采用的基因疗法局部应用在了耳蜗内(神经递质较为集中且定点较为容易)而不是全身。另一方面,基因疗法所采用的“双载体“给药是很好的办法,多载体药物递送系统将是未来的趋势。

该基因疗法何时能够惠及患者?舒易来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因治疗公司进行沟通,进一步优化系统进行转化,推动相关药物落地,“我们临床和研发的科研团队,会主要参与到临床前药物的研发、后续临床试验开展中去,尽快将药物推进至IND(新药临床研究审批,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申报,进行推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