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佟鑫:行知类好书的冷门和遗珠|新春阅读

第一财经 2024-02-10 09:25:49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每年在这个有些含糊的书籍门类上“迎来送往”,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去年底,在评选第一财经年度图书时,我因为平常主要报道范围的关系,着重参与推选年度行知图书。

评委团在解释“行知”这个类别时提到,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词汇,所指的图书类型边界模糊,但总的来讲,“相信将肉身与思想关联,人类的书写有超越思维的价值”。

“人文行记”与“在地观察”是年度行知图书的两个主要分类,前者令人直接联想到旅行、考古等学科或相关类别;后者可以跟社会学、人类学、纪实写作等挂钩。

我经常关注的与城市、建筑、地理、社区等有关的书,有的是直接研究或记录一些空间对象,有的则是把这些作为环境、背景或资料顺带提出。

从冷门中寻找热点

世界很大,写不完,也研究不完。每年在这个有些含糊的书籍门类上“迎来送往”,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很多书在出版的时候读者对象很窄,也没有什么宣传,因为一些新闻事件或学术动向而被“后知后觉”地挖掘出来,也是常见现象。

《佘山教堂寻踪》是最终获评的行知类书籍之一,这本书是我主要推荐的。比利时学者高曼士是一位顶着一头卷曲白发的睿智学者。2023年夏,高曼士和译者田炜帅等,在徐家汇的上海气象博物馆对近百名学者、读者做了新书内容介绍。这本书的编校、配图和设计都很出色,呈现了作者从欧洲档案资料中选取的大量历史照片。资料和研究展示了上海佘山宗教建筑和天文观测活动的历史,以及与之关联的上海近代城市文化史。

一般认为,这样的书籍属于建筑学专业书籍,目标读者有限,影响也不大。第一财经记者将参加这本书的发布会的“预习”,以及游逛佘山山顶的教堂和天文台的经历,最终呈现一篇《行走城事》栏目文章。这也是一次结合城市漫步和阅读推荐的报道,值得回味。

《佘山教堂寻踪》所属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还包括《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和《华盖建筑事务所(1931-1952)》。这三本书非常可读,内容都建立在建筑学者实地考察、资料解析和大量图片的基础之上,对喜爱在城市中寻找惊喜的读者来说也没有门槛。

遗珠之一:私家车的另一面

学者张珺的《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出版。这本书的话题很有趣,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私家车对人的影响。我在2023年的阅读周刊中介绍过这本书,并专访了作者。线上采访时,张珺身在德国,和记者谈起,在应对大流行、促进出行便利、提高出行欲望等方面,德国采取了很多措施。

汽车是一项规模很大的产业,对车的价值和便利性,各方面宣传向来较多。而对当代中国城市而言,汽车引发的问题也不少,一些矛盾往往相当尖锐或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比如上海推进老小区的美丽家园改造工程时,增加车位是固定的需求,但绝大多数小区新增的车位对存量车辆来说都是杯水车薪,新建根本赶不上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驶向现代性》一书从私家车在中国的推广,讲到买车、拍牌、停车这些细节,并延伸到城市社区社会关系。作者在珠三角做过十年田野调查,通过展示受访者的成长背景、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考察私家车“开进”日常生活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呈现了中产阶层与汽车文化互动共生的现代性场景。

这本书没能入选第一财经年终推荐颇为遗憾,但它所引出的话题、作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描述方式、每一章针对的问题,都十分有趣。比如关于婚车的选择、4S店工作人员的职业追求等,都是较少被写到的。虽然读一本书未必能改变购车的欲望和计划,但可能会影响对用车、养车的想法,从而一定程度地优化人与车的关系。

遗珠之二:大师吐真言

段义孚的自传《我是谁?》显然也是非常典型的“行知”主题。

这位知名华裔地理学家前几年他去世时,引发了一波怀念浪潮。段义孚无论思想还是气质,都非常有魅力,2005年以来,他的著作逐渐被中译出版,目前已超过十种,并在社科阅读领域掀起“段义孚热”。

学者项飙所言“附近”,在空间层面很有段义孚思想的味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思考自己的处境,甄别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都是当代青年很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睿智广博的段义孚在著作中不断谈起的。《我是谁?》的译者、地理学者刘苏在受访时曾经深情地谈及段义孚笔触的特色,大师的自我分析是非常坦诚、细致入微的。这种自传书写也符合“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原则。

段义孚认为,“一个美好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天气,好的自然环境而且物产丰富;其建筑物不仅能愉悦人的感官,还能温暖人际关系并增进个人的福祉。”在他的自我追溯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人如何认识自身、建立生存的价值观,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处境。《我是谁?》从亲子关系、为人处世讲到治学济世,自如而连贯地吐露心声,诚挚而保有好奇心地剖析自己的生活。

我也是在“行”中“知”这本书的。去年年中,我带着这本书的试读本飞往新疆伊犁休假,在空中读完,看着窗外的云朵沉默良久。有时候读完一本好书,心里是满满的;读完《我是谁?》,内心却是空白、静止的,是一个坦然的句号。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