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口服药物未必是最优解,差异化竞争才是国产GLP-1制胜关键

第一财经 2024-02-08 15:14:49 听新闻

作者:俞晟麒    责编:黄宇

相比降糖药,减重药物具有更多消费属性,市场对于口服剂型等新型药物的上市有着比较大的期待。

诺和诺德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药物Rybelsus近日获批在国内上市销售,引发市场对口服GLP-1减重药物的广泛关注。

凭借服用便利性优势,口服GLP-1药物有望成为现有GLP-1注射药物的强劲对手,已吸引了众多国内企业加入战局。而随着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即将到期,在仿制药重压下,业界预计国内GLP-1减肥创新药迭代速度将会明显高于全球,差异化竞争产品更有望脱颖而出。

口服版GLP-1减重药受期待

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2023年,诺和诺德旗下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销售额共计约合212亿美元,同比增长88.78%,占该公司全年营收的62.78%。其中,减重注射药物Wegovy全年销售金额约合45.57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400%。

2024年1月,根据国家药品管理局最新发布的药物批准文件,诺和诺德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药物Rybelsus获批在国内上市销售,适应症为成人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虽然并非用于减重,但鉴于注射版司美格鲁肽在降糖/减重领域的出色疗效,口服版GLP-1减重药物的上市也备受关注。

相比降糖药,减重药物具有更多消费属性,但注射剂这一剂型可能会让一部分潜在用户因便利性不足或心理不适而放弃尝试。口服剂型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市场对于此类新型药物的上市有着比较大的期待。“口服版GLP-1减重药上市,其更高的便利性一定会吸引到更多新用户,加速扩容整个GLP-1减重药物市场的同时,对注射剂药物也一定会产生强有力的竞争。”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对第一财经表示。

出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已有多家创新药企业致力于口服GLP-1药物的研发,其中包括数家中国企业。

截至目前,全球在研的口服GLP-1药物达到14款,其中有10款已获批进行减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除了诺和诺德和礼来,其余在研项目主要为中国企业所有,口服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GLP-1药物竞争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过也有机构分析人士指出,口服制剂便利性较高的同时,还有着一定的缺陷,“相比注射剂,口服GLP-1药物剂量更低,要求更高的服用频率,加上口服药物的摄入会受到诸多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肠胃吸收能力不同等,可能导致在疗效和耐受度上出现更大的个体差异。”该人士还表示,目前在研的口服GLP-1药物更多为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存在着更高的脱靶几率,安全性隐患是此类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差异化竞争是更优策略

中国近年来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减肥药物市场规模由2.6亿元增长至约30亿元,CAGR达50.3%。华鑫证券预测,按中性评估,到2030年GLP-1药物在国内超重及肥胖患者中的应用市场空间约在461亿元

随着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即将到期,相关国产仿制药正在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

“在仿制药重压下,国内GLP-1减肥创新药迭代速度将会明显高于全球,国产创新药如果不能体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则很难持续与进口品牌形成有效竞争。”左亚军表示,国产创新药想要在国内市场成功立足,不能仅仅满足于分子构型上的有限创新,而必须在临床数据、安全性方面展现独特的优势,配合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后,才有可能最终脱颖而出。

从目前国内GLP-1减重创新药的研发情况来看,除了已获批上市的仁会生物全人源GLP-1药物贝鲁那肽,以及上市申请刚刚获得药监局受理的信达生物(01801.HK)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其余国内在研的创新药物临床进度尚未披露最新进展。

其中,仁会生物自主开发的GLP-1 药物贝那鲁肽,降糖和减重适应症已先后在国内获批上市,是首款获批用于减重的国产GLP-1创新药,主要目标人群是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超重/肥胖患者,在细分市场建立了较高竞争壁垒。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研发的玛仕度肽是国内首款双靶点减重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减重效果与礼来的替尔泊肽相当,且好于目前已上市的单靶点药物。

“理论上国产GLP-1减重创新药的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左亚军预计,未来2-3年内,国内减重创新药市场仍将被进口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巨大的市场空间依然非常有希望孕育一批国内头部企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