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政府工作报告最新定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第一财经 2024-03-05 10:57:17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林洁琛

要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报告同时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货币政策首先强调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价格预期目标相匹配,将推动今年增长和物价水平继续复苏,同时新增关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提法,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结构性信贷工具有可能进一步出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是今年货币政策的最新定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该宽松的依然需要宽松,该紧缩的还是需要紧缩,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过于紧缩,始终保持其稳健性。取向实质上将“稳健偏松”,保持与财政政策相匹配的扩张程度。

金融五大篇章是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方向。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结构性信贷工具支持发展。总量和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两个发力点,盘活存量也有助于提高信贷增量的效率。”明明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在政策工具方面,预计央行继续“总量+结构工具+改革手段”,继续为经济复苏营造适宜货币环境,在推动经济稳步恢复的同时,与财政等政策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方面,报告提出,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报告强调,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

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从而明确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两个层面:一是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二是非经济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不过,当前宏观政策取向存在一些不一致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表示,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目标冲突,造成政策效果相互抵消。

政策执行力度、取向不一致,也造成政策执行效率低下。魏革军表示,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各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但如果缺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执行力度不一致,将会造成整体效率低下,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例如,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都能帮助企业发展,但如果缺乏协调配合,可能会出现财政资金替代或者置换金融资金的情况,从而影响金融支持效果,同时还会加大财政负担;而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可以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加大对企业的支持,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魏革军建议,要将宏观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作为重大政策出台的首要条件。同时,将“先立后破”的原则纳入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在一致性评估中,将政策连续性作为评估的主要原则,防止新旧政策转换期间出现政策真空和不稳定状态;将政策对经济旧动能和新增长点进行综合评判,既要防止旧动能失速,也要促进经济顺利转型;注重对经济存量和增量的影响研判,在保增量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存量改革,防止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另外,从系统上、整体上评估政策的一致性。并将非经济政策纳入政策一致性评估。

“建议在制定非经济政策的时候,将对经济的影响作为核心评估因素之一。明确纳入评估的非经济政策范围,对非经济政策的经济成本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避免政策冲突与重复。”魏革军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