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冠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评估 | 国际观察

第一财经 2024-04-01 14:37:46 听新闻

作者:柯马克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强劲的消费和出口将有望支撑中国经济复苏。

新冠疫情给宏观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WEO)中的预测与该金融机构于2019年10月做出的预测相比可以看出,全球因新冠疫情肆虐和为确保人们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2020年,全球经济没有像IMF在2019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所预测的那样增长3.4%,而是萎缩了2.8%(图1)。这是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经济下滑。

2021年,全球经济迅速复苏,增速超越了疫情前的峰值。然而,经济并没有回归到IMF在2019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的增长路径上来。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的走向与这条路径的分歧越来越大。在2019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会增长3.6%。然而,在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预测中,增速仅为3.1%。

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产出损失程度的一种方法是计算IMF在2019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

图2显示,2020年全球GDP水平比2019年10月的预测值低了6%。这一差距在2021年缩小至3.5%,但随后又有所扩大。IMF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今年全球GDP水平将会比2019年10月时的预测值低4.6%。

图3总结了2019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值与2020-2023年的实际结果以及2024年预测值的差距。去年,累计的差距超过了2019年预测值的17%。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1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得以实现,那么自2020年至今年,全球将相当于损失了7年的GDP增长。

深入到国家层面,中国是过去四年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23年中国经济规模比2019年增长了20%(图4),超过了美国(增长8%)和欧元区(增长3%)。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高于这两个全球主要经济体。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但低于IMF在2019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期。去年,中国的GDP水平比IMF的预期低4%(图5)。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在2022年回到了预测的增长路径。去年,美国GDP比IMF在2019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高出了1%。

美国经济的强劲反弹得益于政策制定者很早就积极地使用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2020年的政策环境非常宽松。随后,伴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上升,宏观政策开始趋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紧缩政策并未阻碍经济复苏,因为美国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的强劲增长,尤其是移民到美国的工人数量的增长。

虽然美国经济的表现相对强劲,但家庭部门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密歇根大学定期调查美国家庭对经济状况的评估。在该项调查中,人们通常会被问到两个问题:第一,您的经济状况比一年前好还是差?第二,现在是购买大型家居用品的好时机还是坏时机?

图6中的蓝线显示,虽然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情绪已经从2022年初的最低水平中恢复,但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根据密歇根大学的分析,自2021年起,美国家庭一直关注物价上涨问题。他们的不安情绪在2022年夏季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虽然随着通胀压力减弱,美国家庭对高物价的焦虑有所减轻,但他们越来越担忧高利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美国的物价比2019年1月高出约20%。欧元区在过去四年中经历了类似水平的通货膨胀。然而,在中国,累计通货膨胀率仅略高于7%。因此,虽然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已经上升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中国的利率却在下降。

虽然美国、欧元区和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很大不同,但图6显示,这三个主要经济体家庭情绪的演变却出奇地相似。

截至2023年,美国的累计产出损失不到2019年预估水平的4%(图7)。中国和欧元区的相应比重则分别达到12%和14%。

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损失的GDP来衡量疫情的代价,特别是由于为保护公众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是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疫情前预期的部分原因。

纵观三大经济体,我认为,中国经济的表现并不差。中国经济比2019年增长了20%,虽然总体上损失了相当于2.8年的经济产出增长,但要比全球经济的整体表现(损失5.5年经济产出增长)好得多。

今年年初的一些经济数据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在农历新年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和消费都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并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的水平(图8)。这说明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另外,1月份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大幅增长47%。

如果这些趋势可以延续下去,那么强劲的消费和出口将有望支撑经济的复苏。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柯马克 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