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发展领域,有几大现象级议题炙手可热。于经济“热”现象中秉持“冷”思考,有助于穿越经济周期的迷雾,进而在产业布局中更好把握大势、保持定力、抓住机遇。
第一,企业出海。企业出海成为新风口,究其缘由,足见在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下企业对于“大市场”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新兴技术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企业亟需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为了寻求更加低廉的原材料、人力成本,或者为了规避贸易壁垒,转而到海外设厂,并寻求当地的出口关税优势和税收优惠。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波出海浪潮中,也伴生有潜在的风险,即资金、人才和就业市场的流失,在我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容易拖累预期。
第二,人工智能。AI能力正在催生大量“新物种”,进化速度一日千里,GPT热度未降,Sora又横空出世。2023年我国国内呈现“百模大战”,但绝大多数都是行业大模型和垂直应用,通用大模型相对较少。需要意识到,只有通用大模型能力能够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行业模型才具备持续提升的潜力;另外,人工智能的核心支撑在于算力,算力的背后是电力,因此人工智能的竞争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第三, 双碳目标。大家看到了开头,却没猜到如今的结局,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宣布延迟甚至退出碳中和目标;此外,美国等欧美国家纷纷转向支持发展燃油车。双碳目标本来是西方发起的一套意在遏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规则系统,但随着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尤其当大批中国公司完全掌握了光伏、风电、储能、电动车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时,美欧等国又开始各自新的“刁难”限制。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大国关系背后的实质。当前我国,需要着重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政府与市场、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保持“敬畏心”,才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长期之道。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海油首次布局哈萨克斯坦上游油气开发领域,公司称今年计划是在海外聚焦大西洋两岸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署。
随着AI、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出海核心驱动力,如何构建跨境信任机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协同实体企业“抱团出海”?
过去东盟主要是制造业的中转地,但现在已演变为各行各业竞争发展的热土。
越来越多具有全球化视野、技术先进、合规运营、产品质量上乘的中国企业正在国际化进程中脱颖而出,逐渐展现国际影响力,包括联影、迈瑞在内的医疗器械设备巨头都开始加速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