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趋势及改革方向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随着第一季度经济统计数据的出炉,经过了一年多左右的探底和筑底期,消费和投资信心的恢复已经初露端倪,整体的宏观形势正在好转,国际投资者也开始对中国市场重拾信心。市场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折,而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市场期待已久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为什么此次会议如此重要?在党和政府的会议体系中,三中全会历来都是以改革为主题,因而也历来广受关注。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近四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放开,促进了市场潜力的爆发和生产力的提升。改革与开放一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动力来源。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开放的步伐要快于改革的步伐,难度也比改革小。因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将触及到核心的体制机制问题,触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不能再一步一步地改、小口小口地吃,必须大刀阔斧地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深化改革将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主题,而其召开的时机又正处于中国经济转换发展动力和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注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从新华社发出的消息看,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将聚焦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改革的路径和方法问题,认识到激发需求和创新供给都需要解决社会公正和利益分配问题,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推动生产关系和新质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从宏观改革角度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产权、市场、规则等方面寻求制度性改革的突破口。从微观改革的角度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突出重点,既要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也要做好公平竞争评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实践表明,没有改革就无法激发市场活力,没有改革就无法增强人民信心。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强调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更加强调“靠前发力”,有效落实举措;更加强调“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些原则普遍侧重宏观调控操作层面的时效性和紧迫性,更加注重强调一以贯之的执行能力,很有可能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所聚焦的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基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建议推广“共享爷爷奶奶”模式,降低育儿成本,为年轻人减轻负担。
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宏观政策“组合拳”继续发力显效,一季度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总的来看,1-2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全国企业销售收入较2024年三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
中国始终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