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0后“卷”王博导告诉你什么是最幸福的事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4-05-16 10:20:17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范睿: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最难得丨科创Z世代

上海欢迎青年,青年筑梦上海。5月18日(本周六)“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将在上海中心举行,《科创Z世代》推出 “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专辑”,讲述青年双创人才与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的学术“卷”王,他给本科生上着他最喜欢的专业课,在实验室做着他最喜欢的科研,他可以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甚至忘记了吃饭。他的青春很忙碌,但他却觉得非常幸福,因为自己一直做着喜欢且擅长的事。

范睿,1993年出生,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类人视觉认知与理解,他的多项工作在无人驾驶、移动机器人领域有重要应用。

范睿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范睿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他博士三年级的趣事,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他的兴趣是怎样“养成”的。那一年的暑假,范睿在家里办公,工作累了的他就打开电脑玩了一会游戏,没过多一会他就听到了妈妈回家的脚步声,他下意识地把电脑关机复原,动作一气呵成,宛如行云流水。关好了电脑,妈妈也进了家门,这时的他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已经博三了,干嘛还要担心这个?这套动作是如此地娴熟,仿佛已经成了他的习惯,而这一切还要从他拥有的第一台电脑开始说起。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兴趣悄悄发芽

小学三年级,范睿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他很喜欢打游戏,但很快就被妈妈发现,被没收了电源线,聪明的他就用电饭煲的线代替电脑的电源线,后来再次被妈妈发现,于是妈妈又给电脑设置了密码,很快密码也被他轻松破解,唯一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是父母时不时地突然“查岗”。于是他把家里的摄像头贴在了书房的玻璃上,在电脑的小窗口悄悄观察父母是否回家。渐渐地,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给摄像头做一个自动检测的算法,就可以随时“侦测”到父母的动静了。当时还在上学的范睿显然并没有能力做成这件事,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对于视觉环境感知的兴趣却是从那时就开始萌芽了。

后来,范睿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这个哈工大的王牌专业并没有让范睿如鱼得水,前三年他接触的大多是和控制相关的课程,他发现这似乎和自己的兴趣有点远,直到大四的时候,他偶然接触到一门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相关的课程,他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喜欢且又擅长的事。

  • Z星探:你刚刚说你大学里不太感兴趣的那些专业,它为什么不会让你感兴趣?
  • 范睿:我个人觉得更多是因为我自己不擅长,我尝试去做了,但是好像学起来会比较困难一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 Z星探:那你觉得图像视觉这一块在你看来是能落地的、可观的、能用的吗?
  • 范睿:它更多是因为图像和视频可以去理解成一些矩阵或者向量,其实是跟一些数学代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自己发现可能我对一些代数方面的研究更擅长一些。
  • Z星探:想要在机器视觉上往下走,后面你是怎么规划的呢?
  • 范睿:大概在大三的下学期准备出国,但是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没有兴趣驱动的,所以更多选择了一些专业和学校都是偏向于电气工程的,直到我自己确定想要去做一些跟图像机器人相关的内容,才转到了我后来的学校,布里斯托大学。
  • Z星探:那你去了布里斯托之后,你的研究方向聚焦在哪一块?
  • 范睿:我自己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实时的双目立体视觉及其车载应用,所以其实有一个定语就是实时,比如说这个算法大概在处理一张图片的时候,它的分辨率大概是在375×1242,我们要得到25帧每秒的一个速度、效率,所以我们其实很关注它的实时性,并且我们要把它应用在车上,比如像做道路的坑洞检测、车道线检测等等,所以我自己也是挺感兴趣的。
  • Z星探:从你参与研发,再到后面落地,大概用了多久?
  • 范睿:其实我去之前,我的学长就已经开始尝试了。我在2015年加入课题组,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第一套系统,大概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打磨,最后嵌入到了我们自己的实验平台上。
  • Z星探:看到这些理论落到实处了,当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 范睿:感觉很酷,感觉很棒,因为确实是我能够去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我们最后做的是三维重建,我们给定的是两张图片,会把它恢复出一个三维的几何结构,最终一个2D的图片变成三维结构的时候是非常酷的,并且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验证我们最后这个算法能达到2毫米左右的精度。

 

离开舒适圈,双料博后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博士阶段的范睿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这也越发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决定继续深造,2018年他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那里做了一年零八个月的博士后,科研方向主要面向无人车上的激光雷达、单目相机等等,还参与了香港地区首辆无人车的研发。这时的范睿工作起来已经非常得心应手,基本可以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总是不太喜欢待在舒适圈里的范睿,在2019年的时候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换个地方,再申请一所学校、一个项目,继续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做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 范睿:当时我在西班牙开会,开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E-mail的通知,大概有一个广告就说UCSD(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有一个组在招博士后,他们的方向是做一个AI和医疗的结合,我当时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在飞机起飞之前草草地编了一个邮件,然后发给我的导师说我的方向可能偏AI和感知、无人驾驶相关的,但是我很感兴趣你这个方向,你要不要试试看,大概就是很简单的一个E-mail。大概在我落地的时候,也就是七八个小时以后,对方说那我们面试一下,所以我自己挺感谢他给我提供机会。
  • Z星探:其实也是跟机器视觉相关,只是以前是车载和汽车相关,可能后面是跟医学相关。
  • 范睿:对,是的。当时就是想要去证明现在的这种卷积神经网络是不是真的强大到能够去取代人类,所以我们当时花了一年半时间去研究卷积神经网络在青光眼检测方面的一个应用,我们也确实证明了目前的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比美国的医生提前5.2年预测青光眼。因为青光眼是一个不可逆的病变,最终导致失明,所以如果我们能提前5年发现青光眼,并且提前去用药进行干预的话会很大程度减缓最后导致失明的概率。

 

2021年范睿决定回国,他选择来到上海,加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任教,主攻方向为类人视觉认知与理解,这一次他把自己一直喜欢和擅长的事做成了自己的事业。范睿告诉我们,目前他90%的精力都是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方面,主要做的还是感知,只是更多转向多任务联合学习,就是把原来单一地去解决一个个独立的任务,变成现在把这些任务聚合在一起,最后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只用一个网络去干所有事情。当我们问起未来他的目标是什么时,他出乎意料地用他的团队刚刚取得的好成绩来告诉我们,科学的意义并不是一直跟着热点问题跑,而是更应该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最好,即便现在解决的问题没有市场,也没有人鼓掌,那也不能说明这件事情是没有价值的,科学的意义要留给后人去评判。

 

  • 范睿:我们这个领域是比较卷的,因为我们这个算法现在确实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但是很有可能过了一周两周第一名就变成了其他国家。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刚刚公开了一套跟大模型相关的双目立体视觉的算法,大概在一个月之前,我们刚刚到无人驾驶领域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算法评测榜单KITTI上第一名,但是我们很担心大概下个月就会变成第二名,所以我觉得是一个每日都在更新的状态,但是我们自己其实做科研会跟这个还有些不一样。
  • Z星探:不一样在哪?
  • 范睿:做科研我们觉得更应该是把自己该做的或者自己领域的事情做好,而不是一直跟着一些比较热的热点问题。比如像我们现在做双目,我自己从读博开始做双目,包括到现在大概做了差不多十几年,一直都没有放弃,这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说我自己的研究方向,现在可能已经能解决目前的实际的情况了,但是我们想去探索是不是真的还有1000种可能性,可能会让我们这个方法变得失败,然后这1000种方法可能目前不太会出现,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个工况下,可能确实是会出现的一种情况。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是成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成功

 

范睿说他高中的班主任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并且他也把这段话送给了自己的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是成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成功。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擅长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事究竟是什么,那就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尤其对于那些想做科研的同学来说,如果科研从0开始,走到最终实现的过程需要100步,可能前99步都是好走的,最难的就在最后那一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把该做的事情都坚定地做到底。

  • 范睿:在我做博士后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科研遇到了瓶颈。当时给我妈打电话聊了这个事情,然后我妈当时问了我一句话,她说如果有一池的荷花,假设其中的一棵绽放的时间需要29天,那你觉得这一池的荷花都绽放需要多久?我当时就用工科生的思维,比如可能29乘以这个数量之类,我要去计算,我妈就说一池荷花一般需要30天左右。她就是在告诉我,只要你一直在积累,有可能你前29天一朵花都不会开的,也许最后那一天一池的荷花都会开放。

 

从对专业懵懵懂懂、不感兴趣的少年,到找到心之所向、一往无前的青年,范睿的每一次选择都仿佛在静待花开。今天,作为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的优秀青年代表,他说上海这个非常国际化、非常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但提供了很大的项目和科研的支撑,更能让自己不断瞄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领域,自由地去发挥所学,这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从2020年开始,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已经成为创新创业青年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和面向世界的“创新创业会客厅”,它传递着上海超过500万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热情、活力,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收获。5月18日“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即将举行,许许多多和范睿一样的创新创业青年将再次欢聚一堂。当天,第一财经为大会专门打造了12个小时的伴随式视频直播,您可以通过第一财经、看看新闻、阿基米德、话匣子等APP同步观看直播,并与我们真诚互动。“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上海将与青年一道,书写“闯上海、创巅峰”的新篇章。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