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出海业务进展如何?”这是近期公募调研中,上市公司被频频问及的一个问题。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多家海外业务亮眼的公司,近期股价一路走高。以赛轮轮胎(601058.SH)为例,该股年内涨幅一度高达46.55%。近一个月虽有所回落,但年内涨幅仍达32.96%,大幅跑赢大盘。
景气度向好大背景下,公募机构对于出海业务关注度显著提高。Choice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接待机构调研最多的两家企业,中控技术(688777.SH)和天孚通信(300394.SZ)均在出海领域有所布局。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中际旭创、德赛西威、九号公司、澳华内镜等公司在近期接受公募调研时,均被问到“海外市场扩展”“海外收入占比”等问题。
例如有投资者询问中际旭创“泰国工厂扩产计划是否顺利,以及能贡献多少产能”等问题。
整体而言,2023年A股上市公司出海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大公司出海能力相对更强。
申万宏源数据显示,全部A股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1.3%提升0.4个百分点至11.7%。
以收入角度衡量,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收入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8%上升至2023年的14.2%,而收入排名后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3%下降至2023年的12.1%。
以市值角度衡量,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内部大市值公司出海能力均提升。2023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0.8%、26.4%和25.7%,相比2022年分别提升0.5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而各板块内部市值小于50亿元的公司、市值50亿~100亿元的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比2022年均有所下降。
多位基金经理近期均表达了对于出口逻辑投资的长期看好。
兴证全球基金乔迁表示,不仅是制造业,我国的消费品和服务业也开启了进一步的出口。目前,很多典型行业包括新能源、家电、手机以及服务业、CXO等,其出口在全球的渗透率都比较明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备优秀性价比的产品和企业总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不断产生新的‘出海’投资机会。”农银汇理基金经理陈富权认为,在国内产业持续内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不断打磨产品设计及性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此外,由于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相对温和,“出海”产品的利润率相对更高,部分出口景气企业在利润上拥有更强的上行弹性。
基金经理也在纷纷加仓“出海”相关个股,就结果而言,今年一季度公募对多数出海细分行业持仓比例明显提升,主要包括白电、小家电、家居用品等赛道。
不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公司对出海业务前景提出警示。天孚通信在年报中表示,未来国际贸易争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相关国家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公司为此设立新加坡总部和泰国工厂推进全球业务布局,同时持续落实供应链全球多元化,但若涉及公司进出口业务相关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发生明显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的采购、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趋势长期趋好,尤其是上游产业链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正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
加上这次与默沙东的授权合作,恒瑞医药已实现了13项创新药海外授权。
远大医药表示,公司希望今年起每年至少有一个产品可以向美国FDA递交临床申请,2028年至2029年有首个产品可以完成临床试验并向FDA递交上市申请。
出海经历了从技术、产能到品牌的转变,现阶段在高端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