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江清水出云南”是如何做到的?云南省回应

第一财经 2024-05-24 14:15:56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计亚

云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全局。

云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全局。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出境断面“清水铺”稳定保持Ⅱ类,鱼群种类从36种恢复到4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赤水河(云南段)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向好,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典型案例,抚仙湖流域治理被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泸沽湖(云南部分)入选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0年以来,云南省长江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水质优于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

最近一段时间,长江经济带流域性生态环境共性问题,以及沿江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等备受社会关注。

云南在长江流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高原湖泊、河流、湿地、森林资源保护,对长江生态改善有哪些作用和意义?云南省在长江大保护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存在哪些困难?下一步有哪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云南省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回应。

不让污染物入河入湖

云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金沙江干流在云南境内长1560公里,流经全省7个州市,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高原湖泊、河流、湿地、森林、草甸、冰川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全局,生态区位独特,生态功能重要,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上述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云南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立了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的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云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云南实施规划》《云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划、规定,出台了赤水河保护治理等“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云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图为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情况。摄影/章轲

要让长江上游水清岸净,不让污染物入河入湖是第一步。第一财经记者在云南采访时了解到,在城乡污水处理方面,云南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新建改造、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和提标改造,2021-2023年,云南全省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46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2447公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67.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云南研究制定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畜禽粪污高效管控及利用技术方法等,并探索出“猪—沼—果(菜、茶)”等一批典型模式。

长江流域云南段工业园区众多,水气土污染防治至关重要。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上述负责人介绍,云南印发实施《长江经济带云南省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重点针对89个工业园区268个片区的雨污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维及园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排查,实现国家级园区及化工园区问题清零。

对已经曝光的问题,云南省也抓紧整改。2018年以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共披露云南96个问题,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74个,其余22个正在推进。云南还落实民盟中央对口云南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时提出的建议整改。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围绕推进绿美云南建设的目标,目前,云南省正在开展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为例,云南省已安排在宣威市、富源县等7个县市区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确保珠江源头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在石林县、泸西县等27个县市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小型水利水保、外来入侵植物防控等工程。

攻坚高原湖泊治理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高原湖泊相对封闭,流域面积小、来水少,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弱,保护治理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特别是近年来连续高温干旱,湖体水温持续上升、内源污染持续释放,对保护治理带来更大挑战。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上述负责人介绍,云南省委、省政府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突出截污治污这个核心,聚焦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推动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的重大转变。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云南按照“应划尽划、能大则大”的原则,科学划定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形成生态保护核心区(禁止开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缓冲区(严禁开发建设区域)、绿色发展区(控制开发利用强度区域),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是之前一级保护区(不含水面)面积的2.8倍,制定实施30条“三区”严格管控措施。

“在此基础上,全面完成九湖保护条例修订,正加紧制定九湖入湖河道保护条例,构建正‘9+1’的法规框架。”上述负责人说。

根据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三年行动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总投资398.80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18.35亿元、占总投资的54.75%。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摄影/章轲

2023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抚仙湖流域治理被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泸沽湖(云南部分)入选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云南省和大理州累计投入资金339亿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环湖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和450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开创国内环湖截污流域全覆盖的“先例”。削减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推行绿色化种植30万亩,关停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消除27条主要入湖河道Ⅴ类及以下水体。重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大理市城乡开发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4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05万调减到86万。

“十三五”期间,洱海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入湖污染负荷明显减少,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监测数据显示,洱海草、藻、鱼、鸟等动植物的种群和结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净增70%。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方面,云南省已计划在五华区、大理市等15个涉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范围的县(市、区),“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滇池流域实施滇池一级保护区专项清理整治,洱海流域实施洱海流域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管理示范区项目。以清水入湖、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为重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高原湖泊径流区生态水循环格局。

啃下“三磷”硬骨头

长江流域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的主要分布区域,全国60%的“三磷”集中于此。多年来,“三磷”企业的无序发展和监管不力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江流域相关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云南是国家重要的磷化工基地,磷肥产量居全国第2位,高浓度磷复肥已成为云南化肥的品牌,磷肥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国际领先。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在册的规模以上磷化工原料和产品制造企业有113家。但同时,云南磷石膏堆存量较大,磷石膏环境污染防治仍需加力。

“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磷石膏综合利用问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上述负责人介绍,云南省出台了磷石膏综合利用奖补政策,2023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68.9%,比2022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推广安宁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经验,目前全省磷石膏建材产品及磷石膏缓凝剂等产能已超过700万吨。

云南祥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吉麟环保科技公司、云南镟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磷石膏规模化利用龙头企业。其中,祥丰公司年利用磷石膏生产建材及缓凝剂能力达200万吨,吉麟公司年磷石膏缓凝剂生产能力达130万吨。

云南磷石膏堆存量较大,磷石膏环境污染防治仍需加力。图为一磷矿库。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今年,云南省统筹1亿元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对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磷石膏综合利用标准制定等实施奖补。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表示,将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确保今年二季度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同时,加紧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相关标准制定。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流域既是以水为纽带和基础的自然空间单元,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单元。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上述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云南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