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徐凯舟,粤开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
产能过剩往往与价格低迷、企业亏损、减员分流同时出现,是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在1995-2001和2011-2016年两度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其中部分产业的风险处置化解延宕数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合力应对下,我国整体完成了过剩产能出清和风险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本文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过去两轮严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有怎样的行业表现?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我国走出两轮产能过剩带来了哪些启示?
一、过去两轮严重产能过剩的总体表现和行业特征
1、改革开放后,我国首轮严重产能过剩出现在1995—2001年,具体表现为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库存积压引发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受损。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出现了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的历史性切换。在过去的思维定势和既有体制机制的影响下,供过于求没有得到及时扭转,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出现。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高速增长和供给扩张存在惯性,但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增速快速回落;二是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企业潮涌”现象导致投资集中度过高;三是企业经营市场化水平不足,国有企业产能退出通道不畅。
2、第二轮严重产能过剩出现在2011—2016年,产能利用率、市场价格、企业利润明显下滑,表现与首轮严重产能过剩类似。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成因较为复杂。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房地产刺激政策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高速发展,助推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快速扩张;二是地方政府对重复投资的主动推动和盲目刺激;三是人口、环境等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增速换挡,需求增速回落;四是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扭曲,向产能过剩领域倾斜,僵尸企业缺乏退出通道,导致“越补越亏、越亏越补”的恶性循环;五是行业小、散、弱特征明显,难以应对宏观经济冲击。
3、我国两轮产能过剩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轮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纺织、家电、胶卷、电话机等消费品工业,主要是中下游和轻工业,表现为增量需求趋于饱和、消费群体转向存量产品更新,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同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工业由于小型项目盲目布局,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特征。
第二轮产能过剩主要出现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多晶硅等原材料工业和部分装备制造业,主要是中上游和重工业。事实上,钢铁、水泥是产能过剩最为突出的领域,由于历史包袱重、涉及方面多,落后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其产能过剩问题横跨整个第二轮产能过剩阶段。2021年的钢铁去产能“回头看”工作完成,标志着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果得到确认。
二、历史上我国应对产能过剩的六大举措
我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措施既认识到产能过剩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又把握住产能过剩的行业性、周期性、结构性等特征,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社会条件,结合国企改革、破除“僵尸企业”、资源环境提标、发展先进生产力等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注重提升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协调性。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思路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21世纪初,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原则是“控制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2008年后,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强调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能耗、排放、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指标水平。2016年后,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
具体来看,我国通过确定产能基数、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扩内需稳外贸、促进企业重组和产能出清、提供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完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六大政策,形成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合力。
1、确定产能基数并做为政策依据。对重点行业,尤其是粗钢、水泥、玻璃、铜铅铝等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进行跟踪摸查,将调研统计资料作为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基础。
2、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支持优质产能发展。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微观管理,抓好重大生产项目,推动制造业等行业由大变强。
3、扩大国内外市场。内需层面,通过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收入分配等总量手段拉动消费,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销活动,并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外贸层面,拓展进出口市场,发挥“中国制造”产品优势;制度层面,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维护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4、通过兼并重组和市场化出清,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
5、加强财政金融政策配合。统筹利用结构性财税政策和以信贷管理为主的金融政策,坚持有保有压,为鼓励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助力。
6、稳妥推进减员增效,做好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
三、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四点启示
第一,产能过剩是供需矛盾,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具体行业的产能过剩,要根据产能过剩的本质属性、行业特征、阶段特征,精准施策。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遭遇“产能过剩”指控,要以微观数据调研和中观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为依据,准确阐释相关行业供需关系的特征。
第二,上世纪末以来的两轮严重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特定产业的盲目扩张,深层次原因是政企关系不规范不合理,导致各种政策的合力指向了产能过剩,同时过剩产能出清又存在障碍。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实质性推进,上述问题已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第三,应对产能过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扩大需求、理顺供需关系,关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应对产能过剩问题还需要立法层面和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多部门综合施策,发挥政策合力,避免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引发新的风险。
风险提示:历史资料梳理不够全面;历史资料未必反映现实情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一周之内,两家上市公司先后宣布主动退市。
本期为银行社交媒体指数(2025年2月)。
本期为基金社交媒体指数(2025年2月)。
本期为券商社交媒体指数(2025年2月)。
本期为券商社交媒体指数(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