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珠海有轨电车因客流少、成本高在近期选择拆除后,又一地有轨电车公司遭遇暂时经营困难。
近期,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有轨电车一员工的家属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我爱人所在的单位2023年10月起开始拖欠工资,断断续续发放,截止到今天(留言日期为6月5日)已经欠薪4个月。原有的住房公积金已经欠缴7个月
在该留言下,浑南区官方回应称,收到您的来信后,浑南区有轨电车立即进行调查。经了解,公司属于公益性服务行业,主要资金来源为区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覆盖运营成本支出,公司目前确实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遇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难,因此员工工资将延后发放。公司会继续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尽快争取财政资金拨付到位。
沈阳市浑南区有轨电车项目全长60公里,并与地铁、公交线路实现无缝对接,是中国第一个一次性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有轨电车网络系统项目,也是全国现代有轨电车示范项目。
与不少有轨电车项目一样,作为公益性项目,票价低,加之客流相对少、运营成本高,有轨电车项目普遍性亏损,最终需要靠巨额财政补贴来弥补收支缺口。
根据沈阳当地媒体报道,截至2017年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已开通运营线路累计存在运营收支缺口总计6.36亿元,年均运营收支缺口为1.27亿元。这增加了浑南区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压力,构成区政府财政长期负担,不利于有轨电车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3月当地有轨电车票价从单一票价2元,改为按里程计费,最高4元。不过,跟多数地方一样,受新冠疫情冲击,客流量减少,有轨电车经营面临更大挑战。
近些年受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这也使得有轨电车依赖巨额财政补贴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根据浑南区财政局数据,近些年浑南区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乏力,2023年约80亿元,同比下降20%。当地政府性基金收入近些年大幅下滑,2020年达到约87亿元高峰后,近些年持续下滑,2023年预计完成5.6亿元,同比下降约37%。
浑南区今年财政收入情况尚未公开。当地今年预算报告坦言,刚性支出逐年加大,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是当地财政工作面临的一大困难。按照当地今年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拟安排96亿元,同比增长20%。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40亿元,同比增长613.3%。
交通运输部公交优先专家库专家蔡少渠告诉第一财经,不少地方有轨电车均面临经营困难问题。在地方财政增收乏力,地方政府面临决策困境,停运的话,因为前期投入高,部分市民也反对;继续运营则成本高昂,补贴难以为继。
对于这一困境,地方作出不同选择:一种选择是直接拆除有轨电车,目前有天津、上海、珠海等地采取这一举措。
比如,今年5月,珠海市政府发布通告,决定终止运营并拆除当地有轨电车1号线,该线路投资26亿元、运营3年多。拆除的根本原因是该线路年均运营成本约9100万元,而客流少,运营三年多的票价收入仅387万元,运营成本高,财政补贴难以为继。
另一种,也是更多地方的选择,即继续运营有轨电车。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4年5月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等低运量线路共33条,运营里程494.8公里,完成客运量1112万人次,进站量1057万人次。
蔡少渠分析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城市期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解决这些问题。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中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产业成熟度不足,已运营线路客流效果不太理想,建设成本亦较高,投资与收益不协调、短期收益与长远效益不统一等问题需要总结和反思。
为防风险,国家已经严控有轨电车项目,一些项目因资金等问题被叫停或暂停建设。
“要慎重推进新的有轨电车项目。”蔡少渠建议,地方可通过发展快速公交来替代有轨电车,因为它前期投入少、社会效益跟有轨电车相当,而且后期运营财政补贴远远低于有轨电车。
财政部网站公开《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将选择不超过20个城市给予最高12亿元补贴,来支持地方城市更新
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对财政补贴的需求可能持续上升,成为当前财政加杠杆的约束之一。
2025年消费补贴政策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容支持范围,并可能进一步加码至服务消费等领域。
文旅流量冲高,文旅实力增强,让沈阳看到了更大的机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才、资金和关注度、认可度,也成为沈阳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一个撬动点。
作为新一轮财税改革“尖兵”的零基预算改革,将在2025年大范围推广,以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